读书,一段文化与灵魂的旅行

返回列表

夏夜的风带着一股清凉从窗户进来,轻柔地掀起了窗帘的一角,有些调皮......

灯下,怀着无限的敬意,我细细品读着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这位清瘦的风雨老人,在二十几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走在了寻访中华文明的路上,有跋山涉水的劳累,更有疾笔思索的灵魂。从而让我产生了对中华文化和美丽自然的敬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积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血脉根源。记载了历史,蕴藏了文化。这片孕育我们的土地,写满了历史的沧桑。《文化苦旅》诉说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在淡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浓浓的抒情意味。精雕细琢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力,忧伤的气息,无不向我们展示着艺术的魅力。在苍茫的中华大地上,向我们翻开了厚重的历史篇章......

一个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一直到今天还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也许我们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存在。都江堰,一个不大的水利工程,却为“天府之国”提供了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了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了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查一下履历,声名显赫的万里长城还是它的后辈。

青城山和都江堰相邻而居,又是道教圣地,秋雨老师曾写下一副朴素的对子: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如果把“拜水”和“问道”当做一回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发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箓,一个小人物,一个道士,却当了一回敦煌莫高窟的家。三十英镑,让一个叫斯坦因的拉走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在那个长长的车队启动的黄昏,王圆箓站在路边,恭敬相送。毕竟三十英镑,比他平时到荒村野郊去化缘多得多。

站在历史的路口,多想对着那浩荡的车马大喊一声:“等一下,请等一下......”,拦不住离去的背影,只能步履踉跄着在大漠里哭泣,留下无奈和叹息。那是一个民族的叹息!

跟着秋雨老师的足迹,探寻中华文化。远望大漠里清澈的月牙泉,让人顿觉清冽宁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里的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望一望寂寞山庄的背影;走一走西域的丝绸之路。听到了苏东坡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看到了山西古城巨商的风采,为历史创造的财富;触摸了乔家大院的砖墙;感受到为了生活,而荡气回肠的“走西口”。这些,最终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小心翼翼地爬上“风雨天一阁”,一座古老的藏书楼,曾经承载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经过一场场灾难,现在一架架书橱空了,可“天一阁”本身却像一位见过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灾难它也承受得住,不仅承受得住,还以满脸的哲思注视着后人,让我们一次次低下头去又仰起头来。

当我再次仰望“天一阁”的时候,泪,无声的滑落,我似乎看到了钱绣芸那哀怨的目光,在那即缺少人文气息又没有婚姻自由的年代,一个女孩子想借着婚姻来多读点书,其实是在以自己脆弱的生命与自己的文化渴求斡旋。她失败了,最终也没有登上“天一阁”的楼板。她的故事却让我感动。

《文化苦旅》的确有些“苦”,“苦”在秋雨老师一路风尘仆仆,一站一站的访人文山水,历程艰辛;“苦”在他对人类生命及文化走向有些担心,忧国忧民。在“苦”的背后我们却也看到了山的灵动,水的柔美,寺庙的慈悲。

在经济和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数千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文化,我们还能背多久,走多远......

夜已经深了,我起身走进女儿的房间。她恬睡的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我想她在睡梦里一定遇见了“小绿人”,因为她的枕边放着一本金波老师的《追踪小绿人》。

有人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忙碌的生活也许让我们无暇顾及美丽的远方,那就在阅读里完成一段文化与灵魂的旅行吧,因为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