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青春唤不回 ——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有感

返回列表

不信青春唤不回

——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有感

杨俊超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交融最耀眼的舞台,而在穿越千年之后,古丝绸之路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当“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后,古丝绸之路在历史的纵深中华丽绽放,又一次地承载着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梦想,重启了她的辉煌。带着更深度地了解古丝路的愿望,我打开了高洪雷的著作《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在细细地研读之后,蓦然发现,其给予我们思考的远不止于对国家战略构想的理解,而更多的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书中以山东蓬莱为起点、罗马帝国为终点的新视角,讲述了唐代丝路及其沿线的15座城镇,以行走在这条干道上的“几个人物—— 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虏的杜环、班超的副使甘英”为脉络,还原了古丝路的地理风光、历史风云和文化多元,让我在远古悠扬又清亮的驼铃声中,跟随着作者的步伐,感受了人类历史的繁荣与衰退,领略了古丝路的精神内核与深远意义。


“玄奘精神”照射出意志与信念的光芒,给予我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孤身前往印度取经的玄奘,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大海般的智慧、流水般的韧性、普罗米修斯般的胆魄,是我最佩服的人。”是的,在追求真理、执着于佛法求知的道路上,玄奘坚韧不拔、克服千难万险,可以说每一步都面临死亡,玄奘却将生死置之度外,行进过程中遇山绕行、遇海换船、遇沙漠换骆驼。“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是玄奘立下的誓愿。这是一种求知精神的极致张扬,这是不屈不挠、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民族、是人类精神中的永恒支撑。

在厚重的玄奘精神面前,我们是渺小的。尤其在面临困难、面对发展瓶颈的时候,总是会陷入迷茫。在教育事业耕耘了多年的我,凭借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一直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每每想到自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感到自豪与荣耀。本以为在教育这片净土上可以坚守初心,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但是,2018年底“普惠”新政突然从天而降,这对于民办性质的单位,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我的内心不禁起了一些波澜,正在大家一起努力、在领导的带领下开创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之时,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长达5个月的超长假期里,在其他行业纷纷复工复产的情况下,内心种种的不确定好似松动的螺丝帽,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转动。在这个时候,朋友圈中刷屏式地推荐了这本书,我拜读之后,深深地被玄奘精神所打动。特别是玄奘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的执着信念,都让我在现实面前充满了奋斗的激情和力量。

卡赞扎基说,“一只牛虻有意志力,就能征服一头优柔寡断的牛”,在人的生命中,意志坚韧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那些历经千难万险攀登科学顶峰的科学家们、那些出身低微,历经破产困境的企业家们、那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历经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而勇往直前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或者功能名就,或者默默奉献,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信念创造了奇迹,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任何困难阻碍都不能让他们放弃。困难只能吓走懦夫和懒汉,唯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坚定的意志信念、坚毅果敢的行动方略的人才能经得起生命价值的考验。


交流开放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对标学习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有效途径

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辉煌,核心的理念就在于“交流开放”。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的文明差异,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互动。历史表明,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智慧能独立支撑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交流,才能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是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2018年,我们全国上下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的辉煌与成就充分说明了开放交流的重要性,这个伟大变革是观念的变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今年,鲁商集团提出“创新年”的部署,提出了模式、机制、管理、科技四个创新要求。创新基于持续性全员性解放思想大讨论;创新基于“走出去,请进来”的行业对标学习,创新基于以问题导向的思维借鉴学习;创新基于跳出行业看行业的眼光寻求突破。对标学习、博采众长、开放交流、互通有无,是一种行动,是一种胸怀,更是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接丝路智慧,守正创新,激发新活力

古代丝绸之路奏响了道路相通、贸易流通、文化互通的历史序曲,加速了人类发展进程。而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各国成为一个大家庭,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沿线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如今世人瞩目的“一带一路”,造就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繁荣的同时,都大大地激发了时代的活力。

活力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个人来讲,都是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活力的人,缺少生命的激情。近年来,“佛系”“人间不值得”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表面上看来,这貌似是一种与世无争、洒脱又淡然的心态,其实这“认怂”背后的消极心理会对决心和勇气产生很大的削减。“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用”,这种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就会掉进“负能量”的陷阱,又如何能充满活力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呢?缺乏活力的企业,会形成可怕的惰性,员工犹如一潭死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更何谈创新,纵有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教师,也难逃走向失败的命运。

反观单位的发展,“激发活力”更是在受新政和疫情影响的当下,应当全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激发管理引领的活力;通过“四定”方案,挖掘人员潜力和创造力,激发机制的活力;通过完善人才选拔机制,赋能师资队伍,激发团队的活力。观念活、机制活、团队活,是一个单位生命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源泉。

当我合上《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这本书之后,一种再绽放、再发光、再出发的动力油然而生,脑中闪现出“不信青春唤不回”这句话。是啊,那些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没有蹉跎,那些岁月的积淀没有流逝,都化作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坚毅。从“鲁商,崛起有我!”集结号吹响,到“打造全面创新的新鲁商”的新征程中,每一步都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新时代赐予我们的机遇。无论时代怎么变,我们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变,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发扬特色教育的核心不能变,这些才是我们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打造教育事业新愿景,应有的思想境界和行动自觉。

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立德树人,使命担当。在创新的浪潮中,我要时刻保持百折不挠的玄奘精神,树立开放共融、精准对标的思想,永葆创新有我的热情和活力,带着“以鲁商人为自豪”的荣誉感,“不是第一就是落后”的争胜心,“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机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创新创变的不懈努力书写教育事业最美的华章!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