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李成娜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一本自传小说。小说的英语原名是《Educated》,正如名字所言,这本书讲的是教育如何改变塔拉的故事。
2018年,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版,也是作者塔拉·维斯特弗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的4年后。这本书发行的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Top1,2019年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这本书也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018年推荐书单中的Top1。
在读这本书之前,热播剧《欢乐颂》《都挺好》和《安家》曾引起广大网友对于原生家庭问题的热议。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的一句至理名言也不断被提及——“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生,漫长而沉重。在《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里的房似锦身上,无不体现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定义着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的思维、认知和感受世界的方式。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会伴随着他的一生。”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各方面都不相同。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各方面学习改变自我,塑造自我能力,减少或者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作者塔拉出生的家庭中,有偏执、狂躁、强势、疑似有被害妄想症的父亲,有顺从父亲的母亲,有暴力狂躁的哥哥肖恩。在塔拉的成长中,父亲是第一个对她未来成长造成巨大影响的人。她的父亲是虔诚的摩门教徒,是家庭的强势主宰,不允许家庭成员有除他的意志以外的思想;不信任政府,认为政府只是拉拢人心的方式;相信世界末日,时时刻刻为“千年虫”的到来做好准备;不相信医院,即使在家庭成员一次一次发生车祸后、大面积烧伤后都坚持在家医治;不让孩子们接受学校教育,坚持在家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违背了上帝的意志,私立学校存在阴谋,谁上学就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上帝。所以对塔拉来说,在她去学校上学之前,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父亲的垃圾场收集破铜烂铁和帮母亲准备药物。对塔拉成长后心理造成巨大阴影的还有她那暴力狂躁的哥哥肖恩。在肖恩离家后回来时,塔拉是这么描述的,我看着他,但看不透他。肖恩似乎有点精神分裂症,在塔拉父亲让她干重活受伤后会和父亲争吵让塔拉干相对轻松的活,会带着塔拉去兜风,开车送塔拉去剧院,但是同时他又会突然对塔拉实施暴力,拳脚相向,对她进行精神上的摧毁。抓住塔拉的头发,拖进卫生间,将她的头塞进马桶,把她的手腕折叠,将她的手指和手掌卷成螺旋状,逼她说自己是个妓女……这些暴力行为不仅是在家里,在公共场合也是如此。这对塔拉造成的影响简直无法估量。尽管她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肖恩的这些行为没有影响到自己,但是直到多年以后她才明白,暴力这件事情没有影响她,它本身就是它的影响,成年后的心理一直被影响着。尽管种种,在哥哥泰勒的影响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下,塔拉还是选择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随处可见。认为别的女同学的生活方式是父亲口中“堕落的”生活方式,时时怀疑自己不属于那里,还是属于那个偏远的山村,自我怀疑,自我矛盾。故事进展到这,你觉得已经够苦了,那么在塔拉的生活中还远远不够。父母不接受她这个被学校“洗脑”了的女儿,当和姐姐控诉肖恩的暴力行为时,父母选择了偏袒,不相信她这个女儿。更有甚者,他们编造了女儿发疯的消息,让所有亲戚都不要和她来往。这让塔拉一度陷入绝境中,将塔拉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
幸运的是,塔拉求学之路中有不断鼓励自己的哥哥泰勒,引路人主教和克里博士,让她一步一步走向剑桥大学,远离了山上那些受伤、暴力,并让她知道“决定你是谁的最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入学后,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意志力,她曾彻夜不眠地阅读,通过努力自我补习,获得奖学金,学业才得以继续。她在杨百翰大学文学学士毕业;之后再次获奖学金,取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随后又获奖学金到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这本书好就好在,作者塔拉·维斯特弗对自己如何逆袭,如何付出,如何获得高学历的成就,在书中并未作为重点,只是一带而过。而作为重点的,却是她内心的意志力和挣扎的过程,无法接受原生家庭宿命的思想斗争过程。教育的意义,是一个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突破,自我肯定,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一个不断否定,肯定,否认,认可……重复的过程。
家庭是一副已经发好了的牌,我们很难选择,只能按规则办事。原生家庭也不例外,我们只能被迫接受。正如塔拉所言:“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教育就是走向未来的一条路,相信塔拉在若干年后,也不会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遗憾吧。她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并不是来自时间和距离,而是她的改变。她不再是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而父亲还是那个养育她的父亲。教育让她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飞往了那座属于她的山。而这个过程,她称之为“教育”。
家庭教育,往往并不一定是一种完美教育。这带有父母和家庭主观深深烙印和局限的。有的人在长大后还在疗伤原生家庭的伤痛,甚至终生都难以摆脱。成长过程比好的家庭教育整整慢了一大步。塔拉·维斯特弗认为,获得高学历的光辉,和她所失去的亲情和家庭相比,这之间的内心冲突和矛盾,是她至今所无法释怀的。
教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是有无限可能的。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的宿命。很喜欢作者塔拉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中的一段话,“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读完这本书,我无疑是被震撼到的。现在社会,很多人企图抱怨原生家庭,可是跟塔拉比,我们难道不是幸运的人吗?塔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决定自己未来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