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信仰 ——读《初心》有感

返回列表

我心归处是信仰

——读《初心》有感

徐黎明


《管子·牧民》中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曾经深以为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事的增加,却又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时代的发展,物质的逐渐丰富,“仓廪实”“衣食足”已是大部分国民都可企及的生活,而反观个人、单位、社会,熙熙攘攘争名利,费尽心机谋利益的戏码却反复上演。甚至有些居上位者不惜触犯党纪国法,贪污受贿,最终落得个身陷囹圄、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以这些居上位者的收入、待遇,只要履职尽责就可以过上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无节制的欲望终致他们堕入罪恶的深渊。居上位者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精英阶层价值观的迷失也导致了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扭曲。

一些重要的节日、重大的事件,如劳动节、端午节、重阳节、高考等,其本身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应是宣扬正能量的节点,却无一例外地被商家绑架为谋求利益的促销噱头。每逢此时,人们不是关心怎样去奋斗,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而是更多地关注哪个平台打折狠,哪个商家促销多,承载正能量的节日瞬间变成商家竞技的角斗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丁捷先生的《初心》告诉我们这一切源于“初心”的丧失。“初心”的丧失使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血肉联系异化为破碎的物质利益关系,万象凌乱,诚信缺失,人人自危的塔西佗效应滋生。为什么会丧失“初心”,又如何守住“初心”?丁捷先生从人性的本质、现实的案例、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最终将初心归结为七点,即自然、自俭、自致、自由、自重、自强、自厉。自然,寄情于山水,忘情于物质,可以铸就感恩之心、超越之心、共享之心;自俭,简化占有的欲望,返璞归真;自致,为正确的目标竭尽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自由,心存规矩,自觉自悟;自重,天下为公,播种大爱;自强,克服懦弱,拓宽心胸;自厉,常戒常勉,自我完善。

循着《初心》的哲思,我们可以感受到“初心”是个不断进化的自我完善过程,始于欲望终于信仰。

何为欲望?首先,欲望是自然赋予生命生存的一种本能。种子被撒播于大地,它要发芽、成长,阳光、水分是它必须的。它们会向阳、逐水而生,虽然不会说话,但通过生长的习性同样表达出自己的生存欲望。婴儿呱呱坠地,母亲的乳汁是他生长的营养,如果得不到,他会哭、会闹、会找,直到生存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生命的初期,欲望是简单的、质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占有,不掠夺,只满足自我生存的需要,万物自洽,契合着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这个阶段,欲望基本是能够和初心画等号的。但如果仅仅止步于生命的简单循环,个体就得不到更完善的进化,社会也得不到更高级的发展,整个自然生命、人类社会只能在低层次徘徊。我们既看不到多样性的自然万物,也享受不到现在五彩斑斓的生活。

生命体尤其是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随着成长的进程,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增加,特别是意识的苏醒,导致欲望不会仅仅满足于生存的简单循环,它会朝着更复杂的方向演化出进取心、谦让心、平凡心、攀比心、虚荣心、贪婪心、得失心、恐惧心等多种具体形式。欲望与生俱来,无从回避,也无分善恶。当欲望在正能量的轨道上前行,人们就能不断地检视自己、反思自己,将差距作为自己改善的动力,自励自强,遇事多求诸己而非求诸物,从而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生物性本能在发展中始终与环境处于一种良好的交互、和谐状态。但当欲望在负能量的轨道上前行,由于意识的加入,正常的生物性本能就会被无限制的放大,甚至扭曲,就像癌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无限制的增殖而最终消灭机体一样,任由欲望无所限制地滋生最终会反噬个体,使个体陷入贪婪、自私、骄奢,最终走向沉沦。欲望如水,时时变换,如果不断地加以规范、引导,它会滋养心田,如果任由它不断地堆积、泛滥,终有一天会冲毁理性的大坝,一泻千里。

如何将欲望放入规矩的牢笼,导入正能量的轨道,那就需要信仰的力量。何为“信仰”?百度词条的解释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榜样或指南。还有解释为: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信仰可以让我们逾越对死亡的恐惧。有信仰的人有敬畏的心,做事有底线,做人有品德,使我们看淡世俗,能节制私欲与罪恶。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信仰是超越欲望的更高级的行为力量,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我党的发展历史就能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建党之初,长夜漫漫,群魔乱舞,步履维艰,中国共产党所遭受的是世界政党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境遇,党内的领导人,像被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被敌人消灭。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罗亦农、张太雷等早期领导人相继遇害。周恩来曾感慨:“敌人可以在三五分钟内消灭我们的领袖,我们却无法在三五年内将他们造就出来。”全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遭受过中国共产党这般炼狱地火似的考验。在这样严酷的白色恐怖中,革命先驱依然高擎共产主义信仰,以坚如磐石的建党初心,砥砺前行。彼时,没有安逸与财富,有的是镇压和流血,我们的党像一个瘦弱的小孩,未来能长多大许多人没有把握,但无数仁人志士仍义无反顾地加入党的队伍,最终,我们的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这就是信仰的感召,初心的力量。

失去信仰有多可怕,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接触过反腐案例。那些站在人民审判台上的高级领导人,曾经也是踌躇满志,兢兢业业,满怀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的激情与理想。但在个人的发展中,由于把控不住自己的欲望,迷失了初心与信仰,最终走向自我灭亡。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是因为初心源自本能性的欲望,经由正能量的主观意识不断驯化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欲望也在不断的变化、膨胀,不断挑战我们的理性。生而为人,我们讲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信仰、追求,不被自己的欲望奴役,失去敬畏,忘掉底线,陷入随心所欲的泥潭。相反的,我们要达到的应该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矩”是对信仰的坚守,对初心的追随。

最后,让我们一起思索“普鲁斯特问卷”中的两个人生问题,它们也引发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如果可能,你希望让什么在你的生命中重现?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