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之一字,心之一生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从人间苏杭到大漠敦煌

返回列表

匠之一字,心之一生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从人间苏杭到大漠敦煌

孙 艳



一转身,一辈子

行走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流连于人类幸存的天然博物馆

细数着逾千年的故事

千里戈壁

数百洞窟

神情充满着对历史的敬畏

眼角透露着对精神力量的探寻

一处处修复

一笔笔还原

一点点加固

一帧帧留存

收起了艺术家的个性

藏起了艺术家的浪漫和激情

在刻画中发现生命

在临摹中弘扬艺术

穿越千年的历史

穷尽一生的心血

在喧嚣的世界

寻找到内心的平静

匠之一字,心之一生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那些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颁奖。他们终其一生将心血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他们终其一生用匠心刻画祖国的每一个足迹。他们的名字会被载入史册,他们的事迹将被世代铭记,而樊锦诗——敦煌的女儿,就是其中一位。

樊锦诗,一个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姑娘,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带着大学生的天真和单纯,只要国家需要,就愿意无条件服从,毅然决然踏上了莫高窟的征程。说到莫高窟,大家的印象更多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壁画,灼灼生辉,那血与泪铸就的中华文明也是历史文明的一部分,文明不可抛弃,历史不可遗忘,那是见证千年沧桑的笔墨。而樊锦诗,以及千千万万的莫高人,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守护莫高窟,守护这片文明,守护这段历史。


临摹十年,再谈创作

这是老院长段文杰对每一位来到莫高窟的青年画家必说的一句话。哪一个画家,不是有着艺术家的真性情与浪漫巧思,哪一个画家,不是想透过笔触来传达自己的天马行空。可莫高窟不行。莫高窟是千年前的艺术与瑰宝,莫高人要做的是修复,是守护,是传承,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壁画的原貌。所以临摹成了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临摹品一方面发挥着弘扬敦煌艺术的作用,另一方面临摹本身就是对千年国宝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为了能够做好临摹的工作,段文杰老先生总会告诉新来的年轻画家,“先收起艺术家的浪漫和激情”,“先喝惯这里的水,吃惯这里的饭,临摹十年,再谈创作”。 

段文杰老先生为了做好临摹工作,进行了特别细致的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与敦煌壁画佛教艺术及其内容有关的史书、古籍、佛经,弄懂临摹对象的思想内容;认真辨别分析从十六国北凉到元代共十个朝代之间既不相同、又有联系的复杂的壁画风格特征;弄清各时代壁画制作的程序与方法。除此以外,段先生还对敦煌壁画的线描、晕染和传神三个技术性极强的环节进行了分析和练习。为了“练笔力”,他们一张纸、正反用、三遍用,第一次用淡墨,第二次用深墨,第三次用浓墨,正面用完再在反面练习。为了保护壁画,他们不允许上墙拓画稿,除了用现成的画稿,就是采用打格对临的办法,训练眼力和造型能力。为临摹一幅唐代壁画,段先生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

临摹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我之境。正是莫高人以一颗匠心,去掉我执和妄念,十年如一日地打磨,十年如一日地修炼,才艰苦探索出临摹敦煌壁画的标准和要求,才真实地重现了敦煌壁画艺术的原貌和神韵,才延续了敦煌石窟千年的佛教艺术丰碑,才形成了敦煌石窟特有的艺术体系,才让敦煌石窟的璀璨光芒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得以与千百年前的工匠对话,感知千年的节奏与心跳。


四十年后终成卷

莫高窟的文物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承。所以莫高窟的保护绝不仅仅只是历史壁画的复原与加固,更重要的是敦煌石窟的考古工作。一部科学、完整、系统地著述敦煌石窟全面资料的出版物对于永久地保存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完整的档案资料也将成为石窟文物修缮乃至复原的重要依据。

为了给文物保护专家、艺术和人文学科研究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份记录敦煌石窟全部遗迹的石窟考古资料,樊锦诗开启了艰难的考古工作。是真的难,如何统一多卷本考古报告的编排和体例问题,如何解决结构复杂的洞窟的测绘问题,如何解决制作材料的提取和复杂内容的记录问题,如何克服考古报告的巨大的工作量,都是摆在樊锦诗面前的拦路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因心中对文物保护的信念,只因对考古的从一而终的热爱。考古测绘中在国内首次与现金测量技术公司合作,带领他们跑遍大大小小735处洞窟,在大漠中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脚步,也迈出了敦煌考古的重要一步。2011年,第一卷的考古报告得以出版,收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永久性地、完整地留存了敦煌莫高窟的科学档案资料。

四十年的岁月流淌,却是已过半生,“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一切似乎都已改变,从当初的意气风发的北大才女,到渐生华发的大漠守护人;一切却又似乎都没改变,依然是那个坚守石窟、孜孜不倦的考古人。


六十年坚守依然

今年已经是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的第五十七年,这近乎人的一生。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把她的青春、她的身心都奉献给了这片神秘的大地。无数的春夏秋冬,樊锦诗徜徉在敦煌石窟的海洋中,流连于敦煌石窟蒸腾的精神能量里,呼吸着敦煌石窟散溢的历史气息中。每一步都坚韧,每一笔都从容,每一幅都严谨。走了一次敦煌,整个人像是蜕变了一次。走了一辈子敦煌,整个人已然就是敦煌。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朗读者》节目中曾说:“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是的,就是出于对莫高窟的向往和热爱,就是出于对文明的守候和传承,就是那一眼万年的喜欢,以匠心,守一生。

在敦煌莫高窟,“樊锦诗们”一直都在,他们都怀着同一个信念,为了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前赴后继,也孕育出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正是这样的“莫高精神”,让一代代的莫高人不断为之付出、为之努力。其实,“莫高精神”体现的就是“匠人精神”,怀一颗匠心,做一个匠人。

很多时候,我们对“匠人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只有巨匠或者手工艺奇人才会被形容为“匠人精神”,认为“匠人精神”是一个高深的存在。其实“匠人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匠人就在我们身边。有在实验室一站就是一天,为一个配方反复实验上百遍,为了一个成分的使用争论得面红耳赤的研发工程师们;有在生产线上苦心钻研,自制工具辅助生产,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的一线工程专员们;有在电脑前连续48小时连轴转,只为及时为消费者答疑解惑,创造双十一销售奇迹的客服专员们;有24小时不间断值班,反复巡查及时检修的水电、网络设备运转,保障公司正常运营的后勤管理人员……匠人就在我们身边,匠心就在每个人心中。

我们以“引领健康未来”为己任,持续为用户解决健康问题。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匠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匠心、匠人精神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在每一次的工作中探寻匠心的存在,在每一次的交流中感受匠心情结。只有亲眼看过、亲自经历才明白,匠心所能达到的,“触目惊心”。

匠之一字,心之一生。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