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从一副碗筷和一兜芦柑说起

返回列表

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从一副碗筷和一兜芦柑说起

李 栋


1982年3月,不满29岁的习近平放弃中央军委办公厅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繁华的首都北京,只身来到了有名的高产穷县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初到正定的他,着一身过时的旧军装,穿一双大头鞋,土气十足,“活像个部队炊事班的班长”,完全看不出他是中央大官的儿子。1983年,原任正定县副县长、时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幼辉到北京开会,会议之余,他到习近平北京家里去拜访,中午接受习近平的邀请留下来吃午饭,满以为习近平会因为他的到来让服务员多做俩菜,没想到听到的却是“多加一副碗筷”这几个字。午饭时习仲勋同志也在,餐桌上不光没有一道菜,吃的主食是酸溜溜的陕西米粉面,连填饱肚子都难。王幼辉感叹:“国务院副总理家的午饭比全国政协的会议餐差老鼻子了!”

1986年冬天,已经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回北京过春节,他在厦门认识的忘年交张宏樑去看他,只见院子里堆着北方人过冬常备的白菜、萝卜和大葱,客厅摆着几盘花生、核桃和糖果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零食,习近平托张宏樑坐火车拎回来的一兜子漳州芦柑,就是最好的时令年货了!

插队七年的陕北农村梁家河,让刚刚迈出校门的习近平饱经磨砺,为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华北平原的高产穷县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在这里,习近平实现了由中央机关到地方基层、由国家政权枢纽到地方政府第一线的跨越,也开启了他主政一方的从政之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厦门,是他立志要做大事的地方,也是孕育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根据地。

跟随总书记跨越三地的足迹,我反复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这三本系列采访实录,对总书记从一个“老三届”的初中生到“自找苦吃”的青年干部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要从总书记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中汲取更大养分。

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总书记说,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管是在梁家河,还是在正定和厦门,总书记最珍视的财富都是书。从北京到梁家河,大多数知青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只有习近平带了满满两大箱子书,多到就连农村的壮劳力都觉得箱子沉。白天是繁重的劳动生产,到了晚上,习近平就点着煤油灯和一孔窑洞里的知青们一起读书到深夜。自己带的书看完了到处借书看,听说30里地外的下乡知青带了一套《浮士德》,就走了30里山路去借回来看。在正定那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兼卧室里,破旧的办公桌上和木凳子搭起来的简易床上都堆满了书,习近平白天下乡调研、处理事务,晚上批阅文件,直到深夜才开始读书,经常读到凌晨。

二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制度思维。习近平历来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他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要让人民放心。怎么样才能让人民放心呢?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建章立制。”1983年12月,他担任正定县委书记不久,就主持制定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要求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总揽全局,抓大事,谋大势;反对官僚作风,注重工作实效;搞好班子团结,维护班子统一;坚持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创优争先。1989年3月,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制定了宁德地委和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十二条规定”。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调研、会议、简报、出访、警卫、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等提出具体要求。习近平指出,“八项规定”是很重要的规矩,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历数总书记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他都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三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梁家河的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从1974年初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到1975年10月离开梁家河到北京上大学,不到两年的时间,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池、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开代销店、挖深水井,干了一件又一件让老百姓直接受益又惠及后世的大事。虽然有些事当时被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但是习近平坚信发展方向是对的,主动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又带头冲在劳动第一线,很快就让村民看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为了让正定尽快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习近平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给中央写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央、省委和地委的联合调查组实地调研后,采纳了习近平的意见。正定抓住机遇调整种植结构,当年就让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倍半,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一张习近平在正定街头摆桌子搞民意调查,和一位老大娘说话的照片广为流传,那可不是刻意的摆拍,在当时的正定,在习近平以身作则的示范引领下,县领导在大街上摆桌子、发调查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在厦门,习近平走遍了每一个乡村和海岛,他始终关心群众生活、百姓疾苦。1986年习近平到同安县最穷的高海拔村军营村调研,挨家挨户走访,要求村里多种茶树和果树、发展第三产业,为村里指明了致富的道路。1997年习近平第二次来到军营村时,又指示村里兴建茶叶加工厂,解决茶叶的销路问题,千方百计增加老百姓收入。在习近平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30年间军营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近60倍,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

四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的敬业精神。总书记曾给正定原县委办干事李亚平讲自己选择到正定工作的心路历程,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振兴正定,他带头苦干,亲力亲为,不到三年的时间,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搞调研,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由于经常因为忙于工作耽误了吃饭,为了节省时间习近平就凑合着吃一些食堂剩下的凉馒头和咸菜,再喝点白开水就是一顿饭。在厦门,习近平多次对厦门大学的学生张宏樑说:“我自己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他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周末,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1987年初,厦门市召开第一次领导干部述职大会,第二天就要述职了,习近平还没来得及写述职报告。到了晚上十点钟,处理完一天的工作,习近平把秘书王太兴叫到家里,由他口授,王太兴快速记录,整理出了一篇7000多字的述职报告,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王太兴困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可习近平的精力依然很充沛。第二天,习近平拿着这份连夜赶出来的报告去述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习近平到正定不久,就根据正定正好处在省会石家庄市和广大农村之间的实际,提出了“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定位,并形象地概括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经济发展方针,直到今天,正定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厦门市计委原主任郑金沐说:“制定发展战略是近平同志对厦门的一个全局性贡献。”在很多人看来,研究发展战略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因为短期内很难出成效,但是习近平却亲自抓、一抓到底。他说,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习近平主持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厦门的发展模式,明确了厦门的城市定位,解答了厦门特区怎么发展这一全局性问题,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为厦门提出了“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发展思路和“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极富科学性和前瞻性,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引着厦门的发展,成为总书记留给厦门最宝贵的财富。

无论走到哪里,习近平都坚持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把人民群众当作最重要的人;无论官居何职,他都把为民办事当作自己的职责。正是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他才选择到基层去、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才立下了以身许国、以身许党的信念,才能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做出重大的贡献,才能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和人民领袖!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