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古丝路上的星辰
——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刘 戈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揭开历史的一角,让尘封的光亮与现实映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以大量史料为证,将地理、历史、人文遗迹串联起,创造了跨越三千年历史的壮阔文学景观。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惯常的历史叙事方式,以4位人物为脉络,以唐代马队行走的速度,设计了210天的旅程,通过发生在15座城镇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再现历史的变革,具象地展示了丝绸之路在不同文化地理空间的衍变轨迹,让读者有机会走近这条文明交汇的重要纽带,在回眸中思索,在追忆中觉醒。
鲁缟齐纨酬贵胄,千年古道起登州。阅读旅程的首站蓬莱,以日本遣唐使高元度的登陆,历数了这座千年港口的沉浮。传说中的海上仙境,也是目前中国北方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港口,据作者考证,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两条:以山东半岛蓬莱为起点东方丝绸之路,交往的对象是东北亚;另一条从江浙闽粤起航,交往对象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第一条开辟于远古时候,扬名于汉唐宋元时期,而第二条出现在晋代之后,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成为焦点。至于“这种彩云般明亮、流水般柔软的丝绸”的起源,书中从地理、气候条件和大量史料论证得出,山东是丝绸的发源地,而汉唐的京城长安是全国丝绸的集散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高度集权的中原王朝一直通过朝贡、互市、和亲等方式,牢牢控制着丝绢贸易的主导权。《唐律疏议》卷八中的“关市令赫然写着:“锦绫、罗縠、绸、绢、帛、布……不得度西北边诸关及至沿边诸州贸易。丝绸在当时只能官方经营,朝廷驻地理所当然成为丝绸的集散地。中国丝绸先东传朝鲜、日本,后传到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当时承担运输的港口多是登州。对于丝绸之路起点的更名,刷新了我对于丝绸原料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认知。正如作者所言,“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路,它的特点和属性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关于它起于何处的问题,也就不应该是单选题或双选题,而应该是多选题。”
天路千难何所惧,春风几度玉门关。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全线贯通经历了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间无数使者、僧人、官员、学者前赴后继,“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在第一次出使途中被匈奴俘虏,受尽折磨,放牧十年,当有机会逃脱时,他的目的地仍然是十年前出发时的目标大月氏。从大月氏返回时再次落入匈奴之手,坚强的意志和使命的召唤使他最终回到长安,并带回西域“考察”满满的收获。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法显在65岁的高龄,为了找到统一而严谨的戒律,“用苍老的双脚追赶着文明的脚步”,成为西天取经的第一人,并将取经见闻写成了不朽的名著《佛国记》,被作者誉为中国佛学与丝绸之路的“精神海拔”。另一位唐代高僧玄奘从洛阳出发,经长安、敦煌、高昌、碎叶城、怛逻斯、撒马尔罕、大夏7座城镇,沿途辩经说法,以佛智和执着赢得各方礼遇和尊敬,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和平使者。东汉的班超凭借过人的胆识、智慧和毅力,恢复了中断65年的丝绸之路,为西域的回归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北魏出使波斯萨珊王朝的使者韩羊皮在外交危局中审时度势、以柔克刚,不仅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也缓解了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纷争,使欧亚之间农业、手工业、文化、科技、教育方面的交流获得空前发展。这些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交相辉映,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持续的跨文明交流对话。
腥风血雨归尘土,枯冢残垣意难平。战争与和平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无论是为了野心的疯狂掠夺,还是为了护佑疆域的平静;无论是野蛮部落的嗜血成性,还是宗教矛盾的分庭抗礼,战争总是带来冲击和破坏。碎叶城、怛逻斯、木鹿、泰西封,一座座曾经是世界文明伟大中心,引领过数百年的风骚,左右过人类文明的进程,决定过世界历史走向的城池被战火摧毁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高仙芝对决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的鏖战、蒙古人数次西征、亚历山大东征、十字军九次东征,一场场孤绝与惨烈的战事伴随着帝国兴衰与宗教的演进,和着英雄的血泪,有罪孽与堕落,有拯救与飞升。无论是恢弘壮观的描绘,还是细致入微的特写,都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搏击中的呐喊与悲鸣。在纵横交错的古老时空地域中,我跟着作者一起为英雄的侠肝义胆而落泪;为人性的残缺与荒谬而痛心;为遭遇的欺骗与掠夺而激愤。由于对地理、宗教、世界历史知之甚少,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有时会生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幸而有书中18幅地图的帮助,线条与符号勾勒出丝路的绵延轨迹,使我能够及时回到既定的阅读旅程中,并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丝绸之路。
海纳百川有容德,东西互鉴唯共赢。“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综观古丝绸之路演进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种文明的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唐王朝礼遇突厥,少数民族与汉人享受平等机会和待遇,正是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使东西方文明有更多交汇和碰撞的机会,中华文明被推向了新的境界。紧步希腊后尘的罗马,曾是意大利中部唯一设有坚固城防的城市,但它一直热情地为遭受攻击的拉丁部落提供避难所,并把被征服者的神当作自己的神来供奉,包容和慷慨也是罗马共和国崛起的原因之一。反观塞琉古王朝的没落、奥斯曼帝国的毁灭,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教条主义加盲目自满加穷兵黩武”的结果。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玫瑰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中国。经贸交流推动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交流,各种交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教育、科技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纺织技艺通过丝绸之路相继西传,成为沿线国家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也使阿拉伯文明一度跃居世界前列。制瓷工艺是中国独有的伟大发明,元代景德镇的工匠将产于波斯的苏麻离青用作瓷器颜料,烧制出色泽更加鲜艳、带有异域特色的青花瓷。强大并不等于掠夺和扩张,更多的是对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传承和输出。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智慧能独立支撑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
结束从蓬莱到罗马的阅读之旅,恰好是在清爽的夏夜,璀璨的星光在一望无垠的幽蓝中闪耀,正像我在书中读到的丝绸之路上那些跌宕而迷人的故事。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继往开来,这既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古丝路精神的回归,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再出发,历史终将见证今人续写的丝路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