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闪耀在丝绸之路上
——读高洪雷《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韩玲玲
二千多年以前,汉朝的张骞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的路,主要是运送古时候中国的丝绸,后来被一名外国人命名为“丝绸之路”。对于当今这个热词,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大漠孤烟,瀚海沙田,驼铃声声,绿洲草原,也是铁马冰河,古来征战,商旅往来,边关雪山。可是,作为二十一世纪时事热点,我们想探寻的是,千百年来,它从太平洋到地中海,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有什么样的来龙去脉?
作家高洪雷先生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给了我们解读丝绸之路的别样途径。通过别具匠心的有趣行程设置,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表达,精美睿智的英雄人物描写,讲述了飘荡在北纬33度到41度之间,从中国蓬莱启程,出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前往罗马,直线距离12000公里的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主干道上的十五个城市以及他们的国家从古到今的起落兴衰。这些古老的城市,我们有的所知甚少,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但是当跟随书中的历史人物,走上遥远的丝绸之路,进入神秘的历史深处,就会被目不暇接的历史风云、华丽壮观的地理风光、精美传奇的多元文化、繁荣旺盛的商品贸易,残酷无情的军事冲突、迥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而时时震撼。如果说这些古老却曾经风华绝代的城市们像一个个珍珠的形体,被丝绸之路串起,那么,通过这些美丽的“珍珠”所经历的世界的变迁,文明的交流,文化的碰撞,贸易的交往,甚至战争的爆发,才是这条巨大项链闪耀两千年的璀璨光华,才是作品想要表达丝绸之路灵魂的所在。这是一本有关世界历史发展的史诗,它既给了历史知识不足的普通读者通俗易懂的阅读兴趣,又充满了经得起学术研究者探究的专业与权威。规模宏大的历史背景,事件细节的精确把握,人文情感的个体关怀,让人惊心动魄,爱不释手 。
别开生面的旅途设计赋予作品引人入胜的奇效
高洪雷先生采纳“山东蓬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也是路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的学术论断,因而有名为《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有不同岔路的复杂情况下,作家主要选取了唐朝时丝路两头的伟大国家——中国和意大利的代表城市蓬莱与罗马为起点和终点,中间选取了洛阳、长安、敦煌、高昌、碎叶镇、恒逻斯、撒马尔罕、大夏、木鹿、泰西封、巴格达、安条客、君士坦丁堡,一共十五个丝路名城为对象,同时兼顾汉朝的丝路沿线的故事叙述。令人赞叹的是作家别出心裁的故事脉络:让四位曾经行走在这条丝路上的历史人物,骑着唐朝快马,以这些城市为落脚点,历时210天的紧凑行程,带领读者走完从亚洲到欧洲的丝绸之路。这种别开生面的设计一开始就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些城市之于丝绸之路甚至世界历史格局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言,都曾经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曾经有过显赫的身世,惊艳的传奇。对待它们,作家用珍惜的心情,尊敬的态度,严谨的论证,抽丝剥茧般追溯它的源头,它的发端兴起、繁荣昌盛乃至衰败没落,从地理因素、历史背景、物资运送、战略安全各个维度,展示每个城市的生命历程。丝绸之路成全了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反哺了丝绸之路的持续延伸。
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与严肃论证的史实给读者强烈的阅读代入感
作家如同身兼大师级的导演与编剧,把枯燥零碎的史料条分缕析,还原出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与惊涛骇浪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读罢是“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种情形书中比比皆是,如“迦太基与罗马”一节,罗马的崛起引起了地中海王者迦太基帝国的注意,由此引发三次布匿战争,其间欧洲“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以一人之力对罗马一国的较量的谋略与勇气、费边“拖延者”智慧战术的运用、最终取得胜利的是“非洲征服者”大西庇阿,完美诠释“师夷长技以治夷”,剧情急转直下又扶摇直上,波谲云诡的悬念紧紧扣人心弦,让读者始料不及。
对英雄人物的归宿关照,同样引起读者感情的共振:如赢得恒逻斯战役却被“比山脉还要复杂,比狐狸还要狡猾的”曼苏尔设计除掉的艾布·穆斯林、被太监冤杀的高仙之,被迫自杀的汉尼拔,被刺杀的恺撒等事件的叙述,无不充满了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悲剧色彩。
本书的又一特色是严谨的论证及考古的证实。关于书中采用“蓬莱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的观点,先通过《诗经》中的诗歌考证、气候原因、土壤分类、考古发掘与齐国经济政策五个方面论证了山东是丝绸发源地,又通过史料记载与考古证实,“山东在大动乱时期扮演了丝路源头与丝路起点的双重角色,向东亚运输这些丝绸的港口多是登州” ,从而无可辩驳的支持并采用的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为蓬莱的学术论断。在分析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作家同样给出了崛起动力的几层分析: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利于保持统一的地理优势、小方阵作战的军事策略,更重要的是包容开阔的胸襟,令人深受启示:联想今天创新的“新鲁商”,必将因开放而崛起!
美轮美奂的高“言值”使读者读来“痛并快乐着”
沉重的历史,残酷的战争,对野蛮践踏文明的怜惜,对英雄人物悲惨下场的结局,不免让人容易入戏,以至于心里略感压抑,但是不要紧,作家华丽的如丝绸般的语言,既智慧又犀利,既煽情又风趣,让读者“痛并快乐着”正是本书语言的魅力。书中有令人浑然忘俗的美景:“眼前的伊塞克湖,美丽的如同上帝遗落在人间的一滴眼泪……一脚踏进了花光如颊、温风如酒、平坦如坻、旷远如梦的碎叶城” ;亦有见之艳羡的美人:“她有着初生月亮般的美丽,出水芙蓉般的清纯……娇花怒放,媚体迎风” ;更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这是一个专为战争而生的年轻人,一个不折不扣的战神,有着炽热的可以灼伤世界的欲望,有着野牛一样可怕的不知疲倦的精力,有着任何时候都能高人一筹的谋略” ;书中也有又美又神秘情境:“一个漆黑的夜晚,几颗银色纽扣般的星辰,缝缀在龙城上空那幽玄的天衣上,偶尔闪出胆怯的光……步履间没有一丝声息,生怕震落天幕上露水似的星光。”让人替暗夜潜行的张骞一行惊心魂魄的历险提心吊胆:“他置身生命的黄昏时刻,开放的却是满树青春的花朵”来赞叹法显年事已高却历险求法的伟大。就是如此,美景俯仰皆是,凶险层出不穷,时见温柔多情,令人爱不释手,读来口颊生香。
作家语言艺术出神入化的运用,带读者实现感情上完美顺畅的起承转合。像“就好比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走了一夜,等天亮一抬头,发现自己到达的居然是出发时原点” 来类比武则天在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死后还政于李氏的情形,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哲理式的讽喻。“这些文本与图卷展现出的,是一个国际化的敦煌,是一场场文明交汇的壮阔图景,是一幅幅丝路贸易的美丽画卷……你能想象得出他那既想欢呼、又怕被王道士识破的表情吗?”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怀着锥心叹惋的心情想象!“繁华从此落幕,文明却穿越时空”,一语顿使那位出生在碎叶城“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呼之欲出。走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可谓一步一美语,步步有惊喜。
对丝路精神的浓墨重彩彰显了作家强烈的人类意识和悲悯情怀
虽然细看诸处好,但我认为,更为珍贵的,还是这本书的思想性,也就是说,这本书对人有着强大感召力的高贵灵魂。对语言的领悟,对内容的体验,会因人而异,可是对人类高尚品质的赞颂,对战争的辩证批判,对丝路精神昭示,对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才是它真正引起共鸣并能久久深入人心的咏叹。
人类文化的互相交流造就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文明的守候与传承得益于那些令人尊敬、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先贤们,前有法显、玄奘,近有三代敦煌的守护人,作家说“使命,能在逆境的泥潭里时开出灿烂的莲花,责任,能让暗淡的生活铺排出满天星辰” 。读此反求诸己,在这个新时代,我辈中人是否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单位应该担负一份责任?是否相信因为大多数人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单位新的愿景?如果每个人在来得及的时候都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是否与个人的平凡的生活得到升华,与这个为之服务的文旅行业更加精彩,为之热爱的国家更加强大?
“翻阅欧亚史料,强国之间最常见、最密切的联系方式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连续不断的战争,惨绝人寰的屠戮,与“波斯兰”这一节中,强大的波斯王朝与中国的元朝、明朝通过“波斯兰”瓷器的交流,对比注解了“强大绝不等同于掠夺与扩张,更多的是对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古罗马以包容的胸怀成就了“永恒之城”,而中国早在汉朝就开辟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早在唐朝胸怀博大的李世民就实现了各民族平等融合梦想,被东亚和中、西亚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用历史证明和平、开放、包容的伟大力量。这让人不由得为在二十一世纪号称世界老大的那个国家刚刚发生的非裔死于警察暴力执法事件而无语。值得一提的是,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时候,东方正在修建万里长城,“是修建壁垒隔绝其他民族,还是促进本国的人民往来去实现?” 这是作家给出的关于东西方内敛与开放的观念的差异的探讨,令人深深思考。生活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动荡与安稳相对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个开放的世界,地球上各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意在重新唤起人们对很久之前丝绸之路那些繁华过往的回忆,追寻当年那些带着货物与信仰奔波在古老丝路上先人们的足迹,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关系,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而带给世界和平友谊。这本于2019年3月23日中意双方签署合作备记录之时完成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给我们提供了通过丝绸之路观察两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交流的新视角,帮助我们了解远邦近邻的过去,让我们放开眼光,从历史中得到开放、包容的发展启示,在兼收并蓄中把握当下大势,从世界的角度展望未来。我想,这就是这本兼具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