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蓬莱
——读高洪雷《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有感
朱金峰
第一次到蓬莱,是循着八仙的名气去的。似乎是不能到蓬莱仙山,总有着千年的遗憾似的。所以,我一下车便奔着八仙渡去了。那时的蓬莱,到处都有售卖地图的。八仙渡,三面环海,形如宝葫芦横卧在大海之上。地图上标注的景观就有几十处:如八仙坊、仙人桥、仙缘楼、八仙壁、望瀛楼、八仙祠等等,不胜枚举,大多与仙有关。尽管是盛夏,但来此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我想,他们大概也是来寻觅仙踪、拜仙祈福的罢。
第二次来蓬莱,更多是巧合,但也有时间真正住下来。朋友是蓬莱人,从西安过来,我又要到蓬莱出差,所以我们便从济南驱车,一同前往。朋友非常好客,我们说话也投机,待办完公事,索性就住下来,听朋友聊聊蓬莱那些事。八仙的故事自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从记事起就听老人讲八仙过海的故事,少有新鲜的事。之后,我们又讲西安,聊起秦汉,聊起大唐。唐高祖时设登州府,辖蓬莱,到唐李世民的孙子,称蓬莱为登州,止于民国,历一千二百余年。于我来讲,在上下五千年的大历史中去了解一座小城的历史还是头一次。一座小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就宛若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这种狭隘的历史观直到我再一次见到蓬莱时才得以修正。
再一次见蓬莱,让我真正意义上了解和认识了蓬莱。不过这一次见蓬莱,是在作家高洪雷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里见到的——这里——居然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正如有书评者所言,“读过此书,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有多狭促,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有多浅薄。”而于我来讲,则不仅仅是对丝绸之路理解的狭促与浅薄,而是对历史理解的狭促与浅薄。这让我有动力去了解一个小城的历史,甚至是一个小村子的历史。比如生我养我的故乡,就在鲁北平原的最北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这里,有一座千年古桑园。翻开被尘封的历史,我才深切地知道,村西头的马颊河居然也历史悠久,竟然也有“大禹治水九河之一”的盛名。千年古桑园就位于马颊河新旧河道之间,是淤积了几千年的黄河土和流淌了几千年的黄河水孕育滋养了这片桑园,成就了这片千年古桑林,也让我的祖祖辈辈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得以繁衍生息。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历史的理解是狭促和肤浅的,面对胸径两米有余的古桑,我只慨叹生命的顽强,却完全不知道在这些古桑后面隐藏着的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们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骨针、骨梭一起,证明山东自古就是丝绸的主要源头。这些丝绸最后通过路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蓬莱,运往东北亚,直至丝路的终点——罗马。
高洪雷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颠覆了我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认知,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蓬莱,这些都与仙道无关。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大地上,小到每一个村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显然,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才是我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最大收获。与其说《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颠覆了我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认知,倒不如说它颠覆了我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事实上,我们本无意去争论丝路的起点是蓬莱还是西安,是山东还是河南。历史只是一面镜子。蓬莱与罗马是恢弘的丝路历史上的一个起点和终点,而我们作为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分子,也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微观上的起点和终点。其实,放在恢弘的历史长河中去讨论丝绸之路,起点不会只有一个,当我们沿着丝路出发的时候,每一个终点又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在自身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坎坷前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于已经42岁的我来说,来商职学院已经工作15年了。人生,无论从哪个角度算都过了一半。不过,一切都还顺利,头上还戴着大学老师的光环。我也可以像很多人一样在大学校园惬意地度过后半生。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促使我换个角度去思考我的人生。先是庚子新年的一场新冠病毒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待在家里,这期间我的岳父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与世人道别,享年65周岁。仔细想一想,初心其实未改。当初选择来学校就是想与青年人一起,躬耕于讲坛和不止于独善其身。庚子新年发生的这两件事情促使我去思考——设若我的人生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如何来填充它。由于多年来一直讲授网络技术课程的缘故,我特别关注互联网。我在思索互联网时代的三尺讲坛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我又该如何理解一些全新的逻辑和想法。既然要选择和青年人在一起,我自然需要理解互联网世界里诸如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这样的奇怪逻辑。“而狗死了——一些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下降,完全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就不听广播了,”从央视辞职的泉灵说,“这很像《三体》里一句无情的话,我消灭你,和你无关。”
在互联网时代,这的确是在另一个世界,不是我们可以用积累了几十年的知识和逻辑可以解释的。
所以,即便没有新冠疫情,即便没有亲人离世,“互联网+”思维促使你去选择一个起点完成跨界,这与古丝路上要选择登州经登州古道将丝绸、瓷器运往东北亚直至运到罗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很显然,这是我在《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里悟到的,是在作家高洪雷的字里行间力透于纸背的,并且不止是在《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里,还在另一半中国史里和大写的西域里,这是一种文明,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已经传承了五千年,这种文明叫中国。
高洪雷从蓬莱出发,走过15座古城,是为去寻找丝路沿线远古的驼铃声,脚步厚重而又意义非凡。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我所书写的15座丝路古城,再也不复曾经的辉煌,而且接近半数被战火摧毁了,被岁月湮没了,被人类遗弃了,现代读者对它们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有着显赫的身世,跌宕的过往,惊艳的传奇;都是远古民族迁徙的福地,稀缺商品交易的平台,各大文明交汇的天堂;部分城市还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伟大中心,引领过数百年的风骚,左右过人类文明的进程,决定过世界历史的走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走近它们,重新审视它们,永远记住它们,起码也应该知道它们。”这15座古城,每一座都是起点,每一座又都是终点,周而复始,传承文明。
作为15座古城之一的蓬莱,是古丝路的起点,却因为海市和因海市演化出来的美丽传说被世人所铭记。而我,也三次见你。
2018年,当新中国领导人重新踏上蓬莱这片热土的时候,你已然是海上新丝路的起点,你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伴随着祖国的复兴而复兴。当你再次链接上了丝路终点的罗马时,也必将华丽绽放,大放异彩。
再见了蓬莱,我也将与青年人一道,以此为起点,完成“互联网+”时代人生的跨界,任重而道远,当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