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近中年再读《人生》:不一样的人生

返回列表

人近中年再读《人生》:不一样的人生

李代玉


2020年初,整理书架,翻出来早年买的路遥先生的《人生》,扉页上写着“2003年于苏州蓝色书店”,算来购书17年,此书写成也有40年了。

初读这本书,应该是在中学,待到大学读《平凡的世界》,再次翻出细读,这些年又不断重读,反反复复几遍,对《人生》的理解又有不同,对农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四十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千丝万缕,同样见证了改革向前的每一步。

我也是从山东西部的一个小山村,七年求学,从省内跑到省外,最终在海边城市青岛定居。对小说的感受,随年龄的增长有波动也有变化,但每次读起,总会在某个时间涌上深深的思念,念起故乡夏日流淌的河水、后山小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更有那蔓延不断总也望不到边的黑色山脉。

1996年,我刚入初中,读到《人生》,喜欢偷偷恋着高加林的巧珍姑娘,高加林是我的“敌人”。这个背叛了爱情、背叛了道德的男人,伤害了温情脉脉乡村的爱意。不齿于他的行为,却也感动着他回归时故乡那片土地无上的大度和暖暖的包容。而勇敢的巧珍,一直跟踪着带着知识光芒的加林,正如我那位从城里来村里教书的老师,每次从身边走过,总有夏日里清新的洗衣皂味,说话时总有电视里才有的普通话,那种干净的气息和味道一直都在记忆里,让人舒服也让人向往。我想,巧珍当年也是,喜欢上一个自己期望成为的样子。

2000年,我离开家乡踏入大学,再读《人生》,更多的人物出现,进入视野的也不再只有巧珍,多了加林年老的双亲,巧珍的父亲和妹子,赶车的德厚老汉,还有城里的黄亚萍、张克难,真实感受到更多不同人物的情感。高加林已经不再是我的“敌人”,他的人生经历,其实更值得同情,一直在努力和奋斗,抗争着固有的命运,希望有一天能摆脱乡村,实现自己的抱负,辗转进入城市后,每一次面对巧珍必定是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最后遍体鳞伤,重回故乡,命运的根源也是当时城市和乡村的割裂。几十年来,农村孩子读大学,就是为了更好的人生,追求梦想是无罪的,不同的城乡体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尤为更甚,对个体的命运影响不是一代,这是城里人很难理解的。

读书时,每年待在乡村的时间会很固定。甚至工作后,因为职业的关系,每年寒暑假也会回家小住,等到后来成家,孩子出生,父母也随之来到城市定居,虽然有了车子,回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两年,竟然都没回家过年。

2020年,人近中年,我再读《人生》,更能理解路遥先生,理解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也愿意接受高加林,一个勇于奋斗敢于拼搏的农村孩子,虽然会有短暂的挫折,但是开放式的结尾,以及后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相信高加林们会有不一样的精彩的人生体验,相信人物的命运不会因此而沦落。其实更期待的是《人生》的后半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体制的进一步协调,差距在不断缩小,个体生活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可以施展自己。

理想主义者——高加林。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没有给我们一个结尾,一切都是开放的。现在看来路遥先生对未来有自己的思考,给了我们一个开放的结局,也许有人可以去续写这段人生,将个体生命放在中国四十年的宏大历史发展中,会得出不一样的精彩。

八十年代的高加林,是向往城市的,在那个单纯的年代,外面的生活是绚丽的、是跳动的,不同于乡村的黄土满路。如此网络时代,年轻的生命,如果没有李子柒的情怀和初心,少有人会耐下心看着幼苗慢慢长大、鲜花逐次盛开。

返回故土的高加林哭泣着,社会转型期的个体生命,期望和失望会来得更快、更直接。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才刚刚开始,所以,高加林的哭泣是暂时的,他还会经历更为猛烈的1990年、2000年,然后进入21世纪。可以想象,有着先进文化的高加林不会因此一蹶不振,故乡的黄土地会慢慢地养他的伤口,让他积蓄好再次向前的力量,重新带着英雄主义的情怀,挥斥方遒的雄心,再次重回城市。也能想象他在城市里的碰壁,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早期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为城市和农村划了一条线,为了让自己变成城里人,多少人前赴后继,去争取城市的身份。高加林还是会再次回到城市,然后默默地老去,或许也会在城市里有一片天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家,茶余饭后,站在高楼狭小的阳台上,念起远方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他一定会更加怀念德厚老汉,那个高唱山歌的老人,他喜欢年轻的生命,尊重生命,在乡间的每一步看似都漫不经心,却一定是深思熟虑。

再而言之,高加林是幸运的,经历了一个崭新中国开始起飞的阶段。时代变迁的中国,一步步地走向更好的未来,高加林们逃离的农村发生了翻天巨变,已经不再是往日穷困寂寥的乡间小屋。

四十年后的中国,城乡已经不再有早期的巨大的差距,甚至你只要在城市里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落下户口,成为城里人,而更多的城里人也向往着在农村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青山绿水,花鸟虫鸣,正在热播的《向往的生活》不就是世人想要的田园生活吗?

路遥是善良的,他从来不会去否定和怀疑一个人,总会去理解乡村里的每一个人,一定是路遥早期贫苦的生活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宽容体谅周围的人。人生,本来就是宽容善良的,现代人见惯了各种光怪陆离,更应该再读一下《人生》,感受不一样的乡村。

去乡村多年,谁又不怀念呢?家乡变成了故乡,那些有关年轻的经历,哪有什么悲剧、伤感,都是感动的一幕幕,只有年华逝去,回望年少,未曾如愿的遗憾而已。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即将过去,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时常会因为这个,对搬到城市的父母有所愧疚,城市的生活于他们而言是不是真的适合,又或是一种负担?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