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依 志有所向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顾茵茵
这本书的腰封上,有两个大小仅次于标题的字——“奇迹”,“飞鸟”和“山”的隐喻,成功唤醒了我心底沉睡的“诗”和“远方”……本是怀着一颗猎奇心,想从书中找寻田园牧歌般的伊甸园,孰料翻开后的每一页,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孤独与不安、倾泻出的纠缠与挣扎深深刺痛并吸引了我,我感叹作者生存过的疯狂偏执的原生家庭,也钦佩她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尤其与之共鸣的是——那双搭载着她沉重梦想并让她最终飞往向往的山的“翅膀”,叫做“教育”。
逃离:在原生家庭的影子中游走
“好奇的种子已经播下,只需时间和厌倦让它成长。”
作者塔拉用力抵抗来自家庭对她所受教育的反对和阻碍,她想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又对全新的认知感到恐惧,在这两个世界里挣扎,在创伤中成长,疗愈。
十七岁前,塔拉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自学加机缘巧合考取了大学后一发不可收拾,又通过努力先后拿到了剑桥哲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一步步上行的空间颠覆了她的认知世界,这个从垃圾场走出的女孩回头看看曾经的环境,那里不仅仅是废料场的破铜烂铁,而是思维观念上的贫瘠荒芜,她努力地爬上了山峰,向谷底的家人们招手呼唤,得到的却是斥责与抵触。她以为在亲情的护佑下,可以重返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家,却不曾想到,这个家庭已经不再接受她以及她的三观……她因为自己的认知提高,成为了与原生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
正如作者所描述的:“我的家人从中间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所以,即使是凭借个人努力完成了自我救赎,塔拉还是在文末对这个蜕变后的自己有所怀疑,认为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是“虚伪”或者“背叛”。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滋养并影响了她,无法改变、无法释怀的,是那个病态且偏执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不安全感和不认同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原生家庭撒下的种子,在自我求生的路途上自我安抚,被各种情感裹挟着,在人生长河中患得患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没有将其视为成长励志的自传小说,因为我读懂的,是无可奈何后的逃离、激情退却后的孤独、功成名就后的哀伤。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在塔拉看来,学位和证书只是“一种体面的虚空”,她所要表达的是Educated带来的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重塑:教育打开心灵成长之门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在作者看来,“教育不应该使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这让我联想到了母校的校训“闳、约、深、美”,“闳”,既指胸襟的开阔也指知识面的广博辽阔,这是教育的初心与初衷;“约”,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慎重选择一技之长,以求以简驭繁,以小博大;“深”,是指对事物的认识、领悟和把握日益深厚、深邃、深刻,这是历经“量”的积累后,达到的“质”的飞跃和提升;“美”,是教育的最好归宿,是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是沧桑历尽后的豁然开朗,是千帆过尽后的旷然通达……年龄越长,越来越读懂了这四个字的精髓与玄妙,四个字高度凝练了教育对人的影响历程,是教育给了我们一束光,这束光,让我们可以接受差异,接受不确定,并满怀激情地拥抱全新的格局与世界。
塔拉的自我重塑之路,就是在不断地接受差异中进行的一场漫长的自我救赎。如何面对头脑中牢固的宗教和政治理念,如何面对家人,如何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如何实现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塔拉需要突破的障碍。而这个重塑自我的过程绝非她一个人的战斗,来自家人的压力将其演变成了一场情感和理智的持续拉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回忆录也是一个人的观念转变史和心灵成长史。透过塔拉的讲述,我们不难看出她在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犹疑徘徊,在回归家庭与忠于事实和自我之间的纠结。她甚至去研究历史学家是如何修正自己的偏见,试图以此为契机,寻求自我的救赎,说服自己接受一个事实:“大多数人认同的历史不是她被教导的历史。”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塔拉的幸运之处,正在于她通过教育之路,在新的价值体系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并逐渐实现了自我重塑。
觉醒: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
每个人的故事,远比生活分配给我们的角色复杂得多。而“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教育与学习确实重塑了塔拉,但更令人敬佩的,还是她本人的觉醒,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并找寻到最终的方向。塔拉在原生家庭的拖拽中仍然能找到自己、改变自己,甚至实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她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让自己自豪的事情。如果把塔拉比作鸟,在她的童年世界里只有一座山,那是家门口天天面对的山。而教育这双翅膀,让她知道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她在逐级上升的翱翔中,体味穿越层云的快乐;也在找寻山峰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生命的能量和底气。
我格外敬佩这样的塔拉,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而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并努力克服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打破命运的枷锁找寻内心的方向,这虽然困难,但只要坚定地迈出了步伐,目标就不再遥不可及。
忘记从什么时候起,我的睡前动作就是“看手机”,我在手机中找寻的,是打发无聊的放轻松;手机为我打造的,是满足我自娱自乐的罩子,罩子一罩,世界和我无关。而读书不同,某日夜深正读此书,突遭停电漆黑一片,忽然中断的阅读让我如鲠在喉,脑海中正逐步建立的语境、情境随着黑暗轰然倒塌,好像刚刚还在别人的世界游走,忽然被人发现并推出了门外……这是许久未有的感受,书籍为我打造的,是特定空间的交流,是不同思维的碰撞,是各种观点的撕扯,我要频繁调度过去几十年的阅历和积累去消化吸收,再融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独特感悟。读书,更像是在“吃苦”中历练,这个过程,有点累,但有趣、有收获。正所谓良药“苦”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书籍的魅力,也是教育的初衷。
感谢集团每年一度的读书竞赛活动,让我在方寸之间,完成与无限广大世界的对话。生命中经历过的人和事,如蜻蜓点水般泛过一圈一圈的涟漪又消散在斑驳的光阴中,而书籍为我们扩充了经历的宽度和广度,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轻盈,让我们的翅膀变得丰盈,可以像鸟儿飞到天空,找寻属于自己的山峰。
远方既定,风雨兼程;心有所向,莫问归期。
惟愿我们像风走了八千里,像鸟飞越万重山,归来,还是守着初心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