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返回列表

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戈 芳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看起来有些语句不通的名字,后来,知道它是一个女孩的奋斗故事,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我决定把它当作一本“励志故事”来读,看作者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走向人生巅峰——可没想到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记忆的开端是塔拉五岁时的想象,一片枪林弹雨中和喊叫声中,她听到有蟋蟀的声音。

寥寥数语把我拉回到童年视角,躲在床下,狂犬吠声,猎猎风声,黏腻的汗水粘住头发,呼吸静止,听到了自己细细簌簌从胸腔深处传来的心跳。

几句表述,将人拉入场景。

一动一静,让人感同身受。

教育、原生家庭和自我——我想,这三个看起来不相及的词汇就是这本书想讲的一切内容。

一个女孩塔拉冲破原生家庭的束缚,通过受教育而找到了自我。

不知道从何时起,“原生家庭”这个学术名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宣传着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电视剧、电影。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这本书中洞悉自己,但每个人又看不见自己。

2019年,我成为了一名技工院校的新生班主任,以一个女班主任的身份接管了40名男子汉,从那天开始,我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孩子,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家庭,站在他们小小的年纪背后,我们最直观能看到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直观性格和生活表现。

我的40个孩子里,多的是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孩子。他们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安全感,有的备受冷落而沉默内敛,有的过度溺爱而过度自我——似乎一个孩子的表现就是一个家庭的反映。

所以,同样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女孩的励志故事,而是一群想要冲破原始家庭的孩子,如何打破、如何挣扎。

我们班有一个最积极阳光的男孩,他几乎竞选过每一个班干部岗位,对学习总是最有想法,他尊重老师,爱护同学,迅速融入集体,和一帮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打成一片。他看起来最聪明,也最厉害,最阳光,也最开朗。我曾经无比坚信——这是一个在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

这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我自然用心更多,也付出更多,我会在工作闲暇的每个晚上陪他们一起上晚自习,一起聊聊天,一起做些拓展活动,我也曾经无比坚信,这是一个我非常了解的班级。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主旋律,云教学成为关键词,我们班迈入了网课时代,我也开始了与40个孩子“斗智斗勇”的生活。直到这时候,我才发现,那个平日里不逃课的男孩,那个永远在班里闪光的男孩,那个积极开朗的男孩,在网络课堂中消失了。

一开始,我是奇怪的,在线上给男孩留言后,迟迟没有得到回应,打电话联系家长,家长扔下一句“去打工了”就不了了之。家长的态度令我费解,孩子的沉默更令我心焦。在某一个深夜,我加完班后,重新在朋友圈内看见了男孩的动态,他发了一条元气满满的动态——“最爱仰望星空,今晚月色真好看。”我也来了精神,给男孩评论——“星空虽远,网课却近;月色日日新,网课盼君归”。

这一次,是男孩主动联系我的。

他说的话,让我心疼,更让我震撼。

他问我:“老师,你相信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吗?”那时候,我才知道,男孩所谓的阳光开朗都是自己的保护色,我才知道,这个男孩父母离异,也各自有了新生活,双方把他当成累赘,早早托付给学校,托付给社会。

14岁,在大多数男孩还在叛逆期周周转转的时候,这个男孩一心都想成为父母的骄傲,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想走到能被人看见的角落。寒假期间,他分别去了父母身边,却还感到无家可归,最后,选择了去打工来“刷”存在感。

所以当我初读这本书,总会感觉震撼。看见塔拉,也看见千千万万个孩子;看见我们班的那个男孩,也看见我们自己。

男孩的话让我想到记忆里的自己,想到了那个童年躲在床下的憋闷和黏腻的自己,想到了父母争执不休的画面,想到了父亲天天借钱的窘迫,想到了那个在床头郑重刻下“复习了才可以睡”的那个自己,想到了那个因为一篇英语课文没有背过,小小的自己在台灯下抽自己耳光、埋怨自己的那个自己。

我也拥有一个并不幸福如意的原生家庭,妹妹和我是在这个原生家庭中踏上两条不同道路的典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自有记忆开始,父亲一直都在借钱,每一个从学校回家休息的日子,父亲都会认认真真给我列出我又花销了多少,将来长大要还给家里多少。小小的我一直都在贫穷的阴霾中诚惶诚恐。每次问父亲开口要学费的时候,都是小时候感到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后来,母亲去世,我在世界上最后的温柔也没有了,父亲开始酗酒,抽烟,再也没有人因为我的学习成绩而恼火。

可是那时候,我特别想好好学习。

我始终坚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始终坚信自己可以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我努力挖掘自己身边最温暖的瞬间,然后当成动力。而妹妹不同,醉心于声色犬马,穿梭在灯红酒绿——我们最终踏上了两条路。

所以,面对眼前这个男孩的疑惑和焦虑,我更理解,也更有发言权。

在故事中,塔拉经历觉醒,逃离,以教育打开新世界;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孩子在求学中,一步步重塑自己的人生。

在故事中,塔拉经历获得、失去,努力找寻自己的路。在现实生活中,无数孩子追逐自我,在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寻找平衡。

面对我们班的这个男孩,我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世界上的路很多,我们经常会迷茫,怀疑,害怕。这个世界是否需要努力,努力是否大于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对他,我回答——“来到这个世界,被筛选、被挑剔、被赋予使命。我们被生活多次打败,中途夭折,轻易放弃,多次失败又从头再来。我们变成暴躁的炸弹,变成美丽的花,我们一方面颓唐黑暗,另一方面阳光开朗。你用悲伤去看,这个世界是一个阴涩黑暗的地方;你用努力去看,这里又充满了永不停歇的希望。”

在书中,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接受教育,让她看见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在现实,我的学生们也在自己找着答案,人生不是选择题,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努力接受教育不一定会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教育,感谢我们在教育中看到的新世界,感激我们为了生命更加美好所做的每一次尝试。生活绝不是“风雨剑桥路”,也不是一个孩子的成功修炼手册。

教育的意义便是让你不再对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继续深信不疑下去。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你更能去尊重差异并且和这样的差异和平共处。

教育的意义在于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坚定感。

教育意义不在于灌输,是点燃火焰。所以塔拉的故事不是教育类畅销书的故事,不是在困局之后,该如何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一路过关斩将的“风雨哈佛路”。

而是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像一只小鸟,有自己的色彩,“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来自何方不容忘记,你飞得更高你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你要飞往哪一座山,哪一座山属于你?无论你飞往哪里抑或是飞回去,这都取决于你,而其他人只能停在山谷原地,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通过这本书,你会听到更多——爆炸声、轰鸣声、鸟叫声、读书声;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更多——废料厂的铁锈、灾难后的燃烧与流血,山谷不同心情的风;

你会理解更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无论你是这句话所说的人,还是相反。

这本书总让我想起那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在书中,外出读书是摇动塔拉的那棵树,那片云,那个灵魂。

在现实,每位教师是否能成为那棵树,那朵云和那个灵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它告诉我们——那些荒诞的轶事,那些闪耀的标签,从来不能真正打动我们。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我们一直在寻找像塔拉一般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

它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痛,虽然是一股禁锢人们向前的强大阻力,但无论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和痛苦,我们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这就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能力。

所以,虽然塔拉的经历很传奇也很令人震惊,但更多的是能够让很多为此苦恼的人们从中找到共鸣,获得鼓舞和激励。

但是,我还是但愿,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不是孤独的一人,能够结伴而行,飞往我们各自的山。

毕竟,这本书中曾写道——

“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