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最美的修行

返回列表

读书,人生最美的修行

宋 超


修行,是一个多义的汉语词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学者曰,修行是修德养性;俗语说修行即做好事;佛教认为修行是摆脱生死轮回;道教认为修行是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规律。笔者以为,人生的修行就是读书,读书就是最美的修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可塑造一个人的优雅;读书,能纯净一个人的内心,可塑造一个人的气质;读书,能健全一个人的人格,可涵养一个人的人品。读书让人谦卑,读书让人敬畏,读书让人外圆内方。

读书,是人生最美的遇见。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老子》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写的警语说“认识你自己”。只有读书,才会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反思自己的性格缺点,反思自己的能力弱点,查漏补缺,增强短板,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每日三省吾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和更好的自己交朋友,每天和自己都是最美的遇见。

读书,是人生最美的风景。读书,是在人间的四月天里,那一树一树的花开,如兰似雪,如梦似幻;是在流淌的时光里,脱胎换骨,精彩绝伦;是在人生的驿站里,静静领悟,寻梦追梦;是在追光的从容里,寻找光明,拥抱温暖。一个人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安抚自己内心的躁动与不安,一群人读书,可以互相成就,共同进步。那种书香氤氲,那种清新如诗,那种温润如玉,会成为一个群体特有的惊艳与赞叹。

读书,是人生最美的开悟。人的一生纷繁交错,尘世的道路曲曲折折,你拥一米阳光,便可揽一份暖意;你拥一份清浅,便可得一份通透;你拥一份感悟,便可得一份洒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耐得住孤独,经得住寂寞,才能开出人生最绚烂的花朵。

书中有黄金,更有颜如玉。不读书和读书,其实是写在脸上的,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不读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其命运也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有了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的车胤,映雪的孙康,凿壁偷光的匡衡,他们是历史上的读书人,他们是读书人的历史,他们是读书最好的注脚。而在读书人的注脚中,也从来不缺伟大的女性。《活着》中的家珍,《一九四二》中的花枝,《巴黎圣母院》中的隐修女,《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罪与罚》中的索菲娅,《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她们既是丰满的艺术形象,更是伟大的女性光辉。伟大的女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是星光璀璨。孟母三迁,才有了大丈夫孟子;陶母教子,才有了晋代名将陶侃;欧母督教,才有了大文学家欧阳修;岳母刺字,才有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才有了《木兰从军》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喟叹。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的人,不仅欣赏眼前的美景,注重自我的提升,而且更加注重诗和远方。心中有信仰和信念,胸中有理想和希望,才能给人以不竭的动力和磅礴的力量。站上高楼看风景,白居易会问,“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王维会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崔颢会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之涣会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陈子昂会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不仅仅是视野,更是心灵的高度,灵魂的海拔,精神的愉悦。不读书的人,眼中是没有神采的,眼前是没有风景的,即使登高远望,那满眼的美景也润化不了他内心的粗俗和荒芜。

在历史上的木片竹简时代,读书是世家和门阀家族的事情,普通人是不可能读书的,读书是一种奢望。而在知识和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在自媒体、融媒体,纸质书、电子书,各种读书工具高度发达的现在,读书是一件人人可做、触手可及、随时随地的事情,读书问题已由过去的能不能读,变成了现在的愿不愿读、会不会读,能否读得进去的问题。

读书为什么、读什么、怎么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读书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北宋大家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读书人要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职责,要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讲,新时代的读书人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结合在一起,努力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其次要重品位、读好书,解决一个“读什么”的问题。要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读洒满阳光的书,读温润人生的书,读充满正能量的书。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敬业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再次是守初心、耐寂寞,解决一个“怎么读”的问题。良好的读书习惯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自然科学,读社会科学,读人文历史,读伦理哲学,既要读有形之书,更要读无形之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不读书便不能了解大势,不读书也不能明确责任,不读书更不能勇于担当。读《疯传》,才能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才能让你的思维具备灵活性和逻辑性,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想出多维度的解决方案;读《紫牛》,才能让你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产品,寻找到正确的目标群体,才能深刻领会市场已进入渠道为王的时代;读《互联网四大》,你才能了解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强大,你才能体会中国的阿里、华为创业之艰辛,守业之艰难,特别是在遭到霸凌打压、极限压制的时候;读《创新者的窘境》,你才能明白“破坏性创新”是怎么回事,你才能知道资源、流程和价值观是一个机构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你才能依托这些因素去创造新能力以应对新变革;读《基业长青》,你才能知道以色列人的核心使命和信念,是要在这个地球上为犹太人寻求一片安全地,你才能明白一个企业具有核心理念、核心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未来前景即胆大包天的目标是多少重要;读《华为灰度管理法》,你才能体会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你才能加深对我们“五个重用、四个淘汰”的深刻体会,华为的六条用人标准的第一条,是用具有“全力以赴的奋斗激情”的人,而我们“四个淘汰”的第一条,是淘汰“缺少激情的人”,可以说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打造一支观念超前、嗅觉超强、带头创业、勇于担当、兴企有方的狼性团队,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禅诗与苏轼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异曲同工,很好地表达了读书人的心路历程。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从不读书到读书,从初读书到读透书,从人之初到返璞归真的哲理循环。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鲜活的,眼睛看见的山就是山,看见的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长,读书日多,世事沧桑,人情世故,忠奸美丑,是非对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有时想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有时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时想登高望远,豪情万丈;有时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时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了。在拒绝了一切的盲动和躁动之后,在踏遍青山、阅尽千帆之后,在千锤百炼、豁然开朗之后,就会茅塞顿开,重回自然,就会专注于自我,专注于当下,就会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明月,就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时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但这时的山水已是辩证的山水,开悟的山水,大美的山水。

枕上读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不管你有多忙,也不管你有多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握好自己的心情,忙时且作闲时过,悠闲地看看书,自在地赏赏景,体会那种别样的情趣,你会悠然释然豁然,你会达观练达旷达。人生是一条长长的修行之路,修行的路上须有书的陪伴慰藉滋养,才能成长成熟成功。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愿您早日修成正果!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