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塑造不朽,信念成就辉煌——读《长征》有感

返回列表

沧海桑田,历史淘汰了千百万匆匆过客,留下的是那些能够书写并见证人类以往生存面貌的人与事,是那些能够启发和塑造人类未来生存理想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无不使人类生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足以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震撼人心。公元一〇〇〇年至公元二〇〇〇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以及一九三四年的长征。而长征无疑是这其中最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事件。

王树增的纪实文学巨著《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细腻而动情的笔触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增进了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我辈追寻理想的精神榜样。

长征于我,更有一份特殊的感念。我的外公郑义成正是这支伟大红军队伍中的一员,他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警卫员。1930年年仅14岁的外公就跟随父亲参加了革命,经过游击队、反围剿的考验,在1934年2月进入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224团。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1934年十一月踏上长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而外公正是这成功会师的钢铁战士中的一员。手捧《长征》,泪眼中我仿佛能够看到他仅以皮带、野菜果腹却依然艰难行进,看到他衣衫单薄翻越雪山,看到他在战斗中受伤却仍然冲锋在前。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外公和战友们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完成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支撑他们的是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人的一生,总归要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信念能让人拥有不竭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相信每个人仍能从“长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养。或是爱岗敬业、追求不懈的工作热忱,或是英勇顽强,勇于拼搏的英勇气概,或是踏实努力,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或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

掩卷而思,新时期的鲁商人同样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宏观环境日益严峻,经济下行压力重重,竞争对手围追堵截,而自身武器简陋,能够支持我们取得成功再造辉煌的唯有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勇气。扭亏、降负债、资产提升就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高山,行政化、重资产、低效用工、固有模式、遗留问题,就是我们改革途中的草地泥潭。但是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鲁商人的使命,坚守矢志改革的信念,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转型创新,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鲁商必能勇往直前。

诚如作者所言:“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的胜利是信念的坚持。当时代的潮流奔涌向前,当困难的泥沼裹挟阻滞我们的脚步,信念是暗夜尽头黎明的微光。鲁商人有必要重新上路,以长征的精神把日出瑰丽托出,让鲁商基业昂首挺立齐鲁,让鲁商精神展翅翱翔蓝天!


(张晶)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