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正而行定——《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返回列表


读完《习近平在正定》,掩卷长思,先给自己出了一个课题:我也是个“总编辑”,穿越一下,如果当年看到“正定人才九条”,敢发吗?能发好吗?

这是《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桥段。当年,习近平力排众议,出台“正定人才九条”,这九条大都涉及当时的禁忌,比如,“凡是有技术专长的一律接收,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一时办不齐手续可以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吃细粮”等等。

习近平安排县长把新闻稿送到石家庄地委机关报《建设日报》,总编辑吓一跳,直接拒绝:你这九条,违反现行政策,我敢登啊?我一登,地委准把我职务给撤了!县长回来汇报,习近平淡定地说:你去找找《河北日报》。《河北日报》总编辑如获至宝,直接点赞,说正定县委班子思想解放,胆子大,安排头版头条发表。

总编辑眼光和胆识的不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干事创业环境。

那么,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哪来的勇气?

借用正定这个端庄美好的名字,我的读后感是:矢志干事创业的县委书记习近平在正定期间的实践,很好地诠释了“正”和“定”。

正,是认知之正,初心之正,诠释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曾在正定县委办公室当干事的李亚平回忆说,有一次,习近平跟他提起从军委办公室来正定的缘由。从梁家河回到北京后,先在清华大学学习,又到国办、军办工作,一家人也团聚了,但他总觉得,生活安逸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种荒谬和残酷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并不遥远,这个国家百废待兴,仍然需要变革,仍然需要有担当的人负起责任来。“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那个时候,能主动远离舒适区,跳入“苦海”去挑战很多未知,这就是初心的力量。1988年任正定县委书记的王玉廷在接受采访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讲出来的,而早在30多年前,他就是奔着这个信条来做工作,为正定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当年,正定是全省有名的高产县,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这个荣誉放在第一位,所以征购指标相当高,导致老百姓的粮食不够吃,甚至要到周围县里买山药干和红薯干才能填饱肚子。“高产穷县”的现状干部都清楚,但没有这个胆量向上级汇报。习近平直接向省里领导反映了实际情况,上级领导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任务,老百姓吃饭问题比过去好了不少。群众拍手称快,夸赞说:“到底是北京来的干部,近平这小伙子魄力真大!”这种魄力,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认知,习近平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定,是践行之定,使命之定,诠释了“我要怎么做”。

当年,习近平在正定常讲:“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常穿的衣服就是绿军装。在公社吃“派饭”,临走主动按照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1毛5分钱;到北京开会、办公事,他都是自己拿钱买车票。同事劝他报销,他说,“我到北京办事和开会也会回家,这样是分不清楚的。”习近平当年出台的《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明确了 “正定六条”,这就是今天“八项规定”的雏形。他还提议出台了《关于整顿机关大院作风的安排意见》,细化到不准公款吃喝、单位之间不要互相宴请、不准上高档菜、不准上烟酒、陪客人数不得超过来客人数等,这和当下强调的作风建设一脉相承。

除了对自己和工作要求严,多位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还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实!思想上求实,不唯本本,只唯实际;作风上求实,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求大家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跑乡村;工作上求实,不摆花架子,不练虚功夫,不唱过场戏,一切工作务求实效。

严和实,在新时代的今天,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在三十多年前,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能把严和实做得那么有力,是非常不容易的。知正行定,这是一个年轻县委书记对知行合一的完美诠释,也是对党员干部初心和使命的响亮回答。

李亚平评价说,“近平在三十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准备了!”读完《习近平在正定》,我对这一论断深表赞同。当年,县委书记习近平在正定的实践,就是以“我将无我”的纯粹和专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穿越时空,我们的确看懂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如今,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推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所强调的也正是这种纯粹和专注。初心不改,使命必达,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向历史深处致敬,并在新时代知正而行定!


庞道锋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