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谈党员的自我修养

返回列表


杨绛先生曾就读书打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她说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工作闲暇品读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无疑是这个夏季最有价值的一次拜访,感觉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在心头悬挂已久的问题豁然开朗,一下子开了心窍,简直乐以忘言。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语录体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特别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理论,是儒学思想中最富代表性的内容之一,被历代贤哲奉为圭臬。好比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传习录》的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虽仅得只鳞半爪,也足以给我思想上以巨大的冲击,把我带入对心与理、知与行、人性与天性、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一名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致良知”——吾心自有光明月

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因此王阳明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没有任何遗憾。王阳明历经了“宸濠之乱”“忠泰之难”后,面对种种不公,重重困境,既没有怒气冲天,也没有顾影自怜。任尔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当先生五十岁的时候,静中思静,悟中参悟。回首二十余年的宦海沉浮,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早已不在。唯一没有改变的,还是最初那颗“为生民立命”的大悲心。这境界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诗里写的那样: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推开阳明先生“家”的大门,拜访者即便有被物欲蒙蔽、被私欲障蔽的“心”,也会被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芒所拂拭,而恢复良知的本源吧。正如书中所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心学”的核心命题即是“心”,强调“心即理”,天理在各自心中。《传习录》的这种观点,恰与我们今日所倡导的“不忘初心”旨趣相通。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一句话:“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并对这句话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还是王阳明的“种德者必养其心”,抑或是共产党人追求的“不忘初心”,其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对普通人来说,初心就是孟子讲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就是王阳明讲的良知。而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对于我,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国企宣传战线的一员,常常追问自己的内心:合格的宣传工作者究竟应该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又该怎样将宏大的命题细化分解落实为工作中的日常,为自己供职的企业尽力所能及的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恭恭敬敬地立于阳明先生身边,寻得“修身养心”四字,让那一轮光明月时刻照亮我前行的路。


二、“知行合一”——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想要保持初心并不容易,正如阳明先生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挫折需要面对,总有一些不解需要疏通,如何去修心呢?《传习录》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知行合一”。

我们不妨循着王阳明的足迹,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吧。江西剿匪、平定宁王叛乱、广西平乱,一介书生跃马疆场,战无不胜,功勋累累。《明史》这样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可以说“知行合一”,为其创立赫赫军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让他能够率文吏弱卒,荡平数十年的江西巨寇;才能够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在三十五天内平定宁王之乱;才能够从根本上扫清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一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行合一”在实践运用中到底有怎样的力量;我们也可以看得到,“知行合一”对后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在讲话中提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他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与王阳明“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之说可谓一脉相承。

“事上磨”是王阳明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重要方法。所谓“事上磨”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并且他认为这要优于一味的静心修养。所谓“克治”,就是克服和整治,去掉那些不良倾向,不好的念头、毛病和习惯。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党性修养的实践,对于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企业新闻宣传是“100-1=0”的工种,质量管理必须严苛,从信源、采写到编辑、发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真实、精准、有据可查。企业的文化底蕴、员工素质、管理能力乃至宏图愿景,就渗透在每一篇文字里,呈现在每一则信息中,精不精致、讲不讲究,一眼便知。这是一项绝对不允许出错的工作,偷一回懒,错一个关键字,满盘皆输。借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宣传统战工作也自有一番道理:“企业宣传统战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传习录》就是这样一本哲学书籍,当我们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茫和彷徨的时候,不妨到阳明先生“家”里串个门,倾听他与弟子们的一问一答。这可能会解答我们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疑问,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迷宫。每本书里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认认真真地学习一番,这对于我们的自我修养实在是大有裨益。

王阳明弟子徐爱在《传习录》引言中说:“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所以,作为“隐身”的串门人,我需要成为一个常客,不断地去拜访才好。


(张宏)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