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所以要经常与作家、出版方打交道。上周,收到一本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的新作《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
现居伦敦的加拿大知名作家、编剧克莱格·泰勒,他的《关于不列颠的100万件好玩的事》等作品,曾被改编成舞台剧,广受欢迎。
《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是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穿梭于伦敦街头巷陌,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了85位普通人。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克莱格·泰勒将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结为文字整理出版,描绘出一幅伦敦城市的众生浮世绘。
说起来,关于这本书,最喜欢责编推荐的一句话: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要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书中,这些平凡人物真实的生活经历,会让你感觉声音和故事汹涌而来,它们既不是官方的声音,也不是专家的观点,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大众气息的讲述,就好像伦敦自顾自地在讲述着自身,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真实的魅力。
是啊,你没有生活在伦敦,但你或许正生活在某个大城市中。为了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烦恼。然而,它再拥堵、再嘈杂、再钢筋水泥,但你的呼吸早已和它连接,共享着命途。
所以,当你站在十字街头犹豫不决时,此时书籍的作用,立竿见影。它可以将任何或关键、或细微的事情,还原到最通俗简单的一面,通过文字让你感同身受,豁然开朗。
刚刚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梁晓声,近来也推出了最新散文集《我心灵的觉醒》。书中,记录了作者对亲情、人性和历史文化的追忆与探索。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梁晓声执笔文坛近40年,发表作品字数逾千万。他曾创作过许多深具影响力的小说,如《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在创作小说间隙,他也写下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杂文。
有幸与该书责编刘钊进行一场对话。他在回忆出版此书过程时,介绍了书中《慈母和我的书》一篇。此篇散文曾被梁晓声在电视节目中朗读。文中,讲述了一段梁晓声小时候为买一本小说,跑到母亲工作的单位向她要钱的故事。钱数虽小,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笔对那个贫苦家庭来说不菲的花销,然而母亲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不顾工友的反对,并对工友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这里,梁晓声读到动情处,想及已去世多年的母亲,声音似有哽咽,刘钊也不禁动容。他想,这位伟大的母亲,何尝不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的母亲的缩影,倾注给孩子毫无保留的爱、心血,甚至生命……梁晓声目睹了母亲在简陋环境下辛苦工作的场景后,第一次发现母亲是那么瘦小,也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次经历成为他成长中的重要一幕。
把这篇文章收入散文集中,并置于首章首篇。这位经验丰富的资深责编相信,读者甫一翻开书阅读,就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体悟到亲情的美好,母爱的无私,最终给快节奏而浮躁的生活,注入一点浓情蜜意。
通过阅读书籍,读者与作者产生了共情,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更是阅读的魅力。
上学的时候,写作《伤痕》等名篇的作家卢新华来学校做演讲。那是第一次近距离与作家面对面。不曾想,若干年后,竟然做了一份日日与作家打交道的工作。
大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但能够与作家交谈,人生何其幸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部经典。
作家们对世间、对生命、对人性的通透,不仅书于纸上,更融于自身。当然,这份能够探知生命深处的奥义,并为读者展现他们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与他们庞大的阅读量息息相关。他们创作,他们更阅读。
所以,获茅盾文学奖,写作《平原》《玉米》《推拿》等经典长篇小说的著名作家毕飞宇说:对我来讲,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家阅读想象力的过程。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几乎用不着论证。
80后军旅作家王昆,已出版长篇小说《终极猎人》《我的特战往事》《六号哨位》等。被业内形容为“特战题材作家”的他,从侦察班长、特战排长、副连长、侦察船长、指导员到登陆艇长等,多次在重大军事任务中执行野战生存、渡海登岛等任务,目前作为解放军医疗援助藏区成员正在藏区服务。
王昆开始创作,因为一次惊险的跳伞经历。目睹教练不顾自身安危拯救新兵的他深受震撼,情感满溢无处发泄之时,他拿起了笔决定记下点什么。而这一笔,至今没有收尾。
从小投身军旅,没有接触过专业写作训练,所以王昆只能通过不间断地大量阅读,完成自我提升。书籍,是他的另一杆枪。
然而常年驻外,常规的阅读生活对王昆来说,十分困难。他只能利用每次大型任务归来后少量的休息时间,埋头苦读。但即便短短数日,他也会阅读至少100万字的文学经典。某次海上演习,一漂就是两个月不能靠岸。王昆便利用空闲时间,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著名长篇小说《静静地顿河》完整地读了3遍。
环境,对一位渴求读书的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因为只要你想读,在哪都能读。不只是环境,任何因素,年龄、职业、家庭……在一颗想要阅读的心面前,都不是障碍。
有一年,因缘去到一位老先生家里。老先生爱书、读书、藏书。三室两厅的房子里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是码放的整整齐齐的书籍。他说,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不能没有书来读。每个月的工资,他要拿出大部分来购书。有时候,书店没有的书,他就千方百计的联系到出版社沟通,一直“叨扰”到出版社肯“出手”为止。他把一生,都放在了与书打交道上。
今年初,山东省图书馆曾统计2018年来馆借阅图书最多的读者。结果发现,竟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拾荒老人。去年一年,老人从馆里借阅383本书,平均一天借阅一本。老人的新闻曾登上热搜,触动很多人。
借回来的书,老人都要仔细阅读。老人太爱读书了,阅读的书目种类繁杂,不仅有经史子集,甚至包括自然、科技、军事等。有媒体来采访他,他侃侃而谈:读书以后,就会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就会进行思考,明白事理,心里也亮堂。不管生活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都知道应该怎么解决。
如果不是因为狭窄的小屋,邋遢的衣着,看着老人谈论读书时的神采奕奕,没有人会觉得老人,是一位拾荒者。
大思想家王夫之说: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所以,趁其时,读书吧。正如高尔基所说: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舒畅愉快,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敬别人和自己。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