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敢做敢担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返回列表

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书;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阅读的书;这是一本能使人走出困境的书。

——题记

对于一个学习过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像我,深夜里,手里捧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里面那些年代、人物、风景,读着读着就融进脑海里了。读书时会自动过滤掉书中的溢美之词,将伟大领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这样去读,更感觉到领袖的伟大。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历史的沧桑。文革后,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到1968年,全国各地学校基本停课,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这三年积压在校的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总数达1000多万人。其中城镇学生400万人,他们待在城里无所事事,上山下乡成为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一个应急措施。毛泽东看到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也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1968年他老人家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出现了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当年15岁,还在上初一。他的父亲是陕北根据地的创立者,在陕北人民心中有巨大的影响,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他就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建国后,1959年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62年因小说《刘志丹》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洛阳矿山机械厂。母亲齐心下放五七干校,兄弟姐妹都受牵连,身份是“黑帮子弟”,生活的大门在一般人看来都已经关上了。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主人公身上闪着人性的光辉与魅力。越是困难越向前。别人离开北京都在哭,主人公在笑,发自内心的笑,北京没有出路,或者说没有活路了,到农村去却是个机会。当知青的日子里,主人公不是拈轻怕重,而是去主动承担困难:挑水、筑坝、挑粪,一样不少。“关口”——跳蚤、饮食、劳动、思想——一关一关的过,他始终在困难时期保持着定力。当时,他才15岁。

“读书——未来崛起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建立起对这句话的敬畏。读书的并不是主人公一个人。雷平生、雷榕生这些与主人公交往密切的人无一不读书。这在根子上与家庭有关,他们读的书,即便是现代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家中也不会有,也不去读。都是什么书呢?既有古代典籍《古诗源》《李白诗选》《三曹诗选》《梦溪笔谈》,历史类《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中世纪史》《基督教青年读本》《中国通史》,又有政治经济学《国富论》,哲学《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还有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工具书《新编知识辞典》,另外还有一个知识宝库毛主席的各种著作。当时允许看的《鲁迅全集》等,因为书少,他,不仅是他,是他们那一代,反复读,精读,反而记得更牢。并且他们之间互相交换,空闲还可以听收音机。相比于现代的中学生忙着刷题,他们没有拉下功课。他们的阅读更丰富、层次更高,体验更深。如果没有这个积淀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看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深谋远略。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主人公的慷慨助人、仗义疏财。他路遇父亲的卫士,将身上的粮票全掏出来,棉袄也脱下来相送。他到村里吃饭,将粮票压在人家碗底下。包括后来村里有人向他求助,积极帮扶,毫不吝惜钱财。上级奖励的摩托,也被他换成手扶拖拉机,送给村里用……这种品质无疑是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品质。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主人公重信重义重情。他性格沉稳、重信重义重情,与人交往坦坦荡荡,光风霁月。他的朋友很多,不仅有雷榕生、雷平生、陶海粟、王燕生这些来自北京的知青,还有村里的年轻人石春阳、武刚文、王宪平,以及当地的文学爱好者路遥。当地的领导包括村子里的书记、镇上的书记、县里的书记都欣赏他、支持他。这样的人,放到那一本书中,不管什么时代,必然是不同寻常的主角。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主人公敢想敢做敢担当。很多事情,别人想不出来,更不去做,他却能千方百计地想,大胆做,敢于承担后果。村里办铁业社、缝纫社,这在当时可能会因为“路线问题”遭到批判,他大胆去做,并且找到了政策的空白处,抓住了切入点。这些事情不正是后来我们国家提倡的改革探索的路子吗?在河道打坝,增加了良田,还解决了灌溉,看起来很美,但是这里面的风险太大了,如果溃坝,责任追究下来,太可怕了。从报纸上看到四川有沼气,自己也想办,认准了他就干,并且非常细心、耐心,把这件事情做得最好。这里面没有哗众取宠,只有踏实做事。他让村里有了沼气,这在陕西还是第一家,那是1974年。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主人公一心为公,一心做事。他领着大家盖男女厕所、筑坝、办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夜校,一心在做事,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没有什么私心,就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从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拥护。正如今天他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样大义凛然、气吞河山。这不是临时才想起来的,而是和“七年知青岁月”的他是一以贯之的。

通过这本书,我读出了主人公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数次申请入团、数次申请入党,经过曲折坎坷终于如愿以偿,你能做得到吗?别人呆一年、两年、三年都走了,他自己在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同去的只剩下他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咬牙坚持,没有悲观,没有牢骚,百折不挠,困难中的锤炼终于造就出了引领我们阔步向前的习大大!今天我们所见的精准扶贫、反腐倡廉、乡村振兴,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影子!

读这本书,我们从小故事中读出了大道理,从众人口述中洞察了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到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了大智慧。“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他对人民的爱,对不公的恨,对理想的渴望,对信念的践行——四十多年前,他就用实际行动为这个时代书写了一部青春奋斗史,以无比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引领人民奋力前行!


耿宝银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