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床头上永远放着一本书,我喜欢阅读,我常想,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那就把一部分的有限投入到无限的体验中去,观望他人的人生,被原本于己无关的悲欢离合所感染,小说无疑是最好的渠道,它填补着我们未知或者缺损的那一部分,让我们得以更加完整地审视生命里的种种细节。
我曾经苦苦思索,有哪本书能让我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恰巧我的床头就有这样一本能让人读了以后声临其境、能让人读了不肤浅的感觉,那就是余华的《活着》。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是每个人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时不得不思索,也都无法躲避的命题。
作者余华在《活着》自序是这样解释活着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很多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人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起来让人感到悲伤,是悲剧吗?应该不算是,可是翻阅《活着》,却让人尤感滞重,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福贵不平凡的一生,福贵一生的苦难让他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以传统的叙事方法,运用第一人称,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笔调,从讲述 “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活着》给我的感觉,和之前看过的《霸王别姬》有一些相似点,就是都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福贵人生中有一个阶段和程蝶衣一样,是特殊时代下的缩影。福贵只是一个小人物,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影射,他们的命运和时代息息相关,他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做了时代的祭品。活着不是福贵的专利,很多人都在活着,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家珍、老全、春生、镇长、凤霞、二喜、有庆、王教授……他们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是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命运,
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事实上,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而又执着的叙述,却使一种近乎含情脉脉的温和侵入我们的阅读,他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在这冷与热中,作者以情绪消解了苦难,在作者看来,对待苦难的办法是忍受它,逆来顺受,放弃内心的挣扎和疑问,并用佛道的逍遥来遗忘来瓦解痛苦。
很多小说其实都是在讲述一个人的人生,主人公不管是虚幻的,还是有人物原型的,我们都不难看出,在小说的世界里总会带你走进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你会很熟悉,也可能你会很陌生,但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好小说千万不能错过,看小说也千万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那么简单,最好看的同时,也索性思考一下你的人生,或许你收获的会更多。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生命本身或许不存在任何意义,如同大千世界的万物一样存在着,接受物竞天择的游戏规则,最后留存下来。如果硬是要加上一个存在的道理,也不是不可以。但生命,因为活着,才真正有了意义。 福贵懂得生而为人的不易,所以愈加珍惜生命。他终其一生,没有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供后人敬仰,到最后,只是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如何,都要活着。
当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感觉在那个年代“活着”太不容易了,它告诉我们:珍惜现在、珍惜一切;当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更加厚重。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来不来这个世界,同时也没有权利去选择离不离开。既然活下来,便要更好更努力地好好活着。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每个人的活着,都必须面对这样那样的生存困境,不管是辛酸还是幸福,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特别是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坚定地活着,此刻,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幸福,有个完整幸福的家,每天还可以吃饱饭,穿干净的衣服。每天能够在匆匆的步履中看着迎面而来的晨光和那缓缓升起的朝阳,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活着的快乐!
透过小说看人生,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之外并无实质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它意义的活,那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便要笑迎每天的朝阳!
(姜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