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我们大多追求物质生活水平高才好,但是因此而过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利,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从而忽视了自己精神生活。而那些要想实现自己人生高度,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心灵,如此才不浮躁,才能进入全新的人生境界。内心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你的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具有现实意义。总而言之,心学就是让你内心强大、淡定处世的哲学,其核心就是王阳明的八字箴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身处各种逆境、困境、险境、绝境而心如止水,从容化解,这些是激励和启发现代人最好的范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当今社会的一剂解药。因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领略心学之精妙,关注自己的心灵,就能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他曾对学生说过:“做学问的功夫,对于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摆脱殆尽。但是,如果还有一丝贪生怕死的念头牵挂着,就不能与整个本体融合。人的生死念头,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这里能识得破、看得透,心的全体才是流畅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正像古人所说的“定能生慧”,意思是心灵安定了,灵感智慧才能生发出来。由于他看破了这一切,心灵是自由活泼的,所以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才处之淡然,因而也就达到了很高的智慧境界。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书房挂一幅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句话,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做学问的关键在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上面,强调心境要淡泊,心绪要宁静,去除各种物欲来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样才能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在宁静的心灵中,志向才能达到深远广阔的境界。
把那些傲慢、浮躁,希望走捷径的心理统统丢掉,彻底静下心来,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境地。否则就会时间一天天过去,今年过了又待来年,年纪渐渐大了,老了,雄心壮志也随之被消磨殆尽,那时即使后悔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从头来了。只能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凄凉的坐守在破败的房屋中,在那里整天后悔啊,我当时怎么就不知道努力一点呢,要是当年努力一点,恐怕现在已经干出一番事业来了,但已经没有法子,一辈子就这样白白地过了。
“淡泊”“宁静”是一种有别于常人的思维方式,透出源自于心灵的灵感与妙思,能将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提升至极致。 因为内心淡泊,无求于世,也就不为得失荣辱所迷惑,根据自己心灵的洞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行动,而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是一种大智慧。
“淡泊”与“宁静”,又是一种生活心态,一种心灵闲适、逍遥自在的心态。诸葛亮和王阳明等智者,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心无所求的境界中,不为名利富贵而活,而能尽享生命的乐趣。可以说,那些似乎洞察一切的智慧和灵感,就是在这种自由的心境中激发出来的。
其实这种“淡泊”与“宁静”,更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大境界,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其基础,其中体现了人所存在的最高价值。那些甘于淡泊的人,正是把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参悟透了,达到了心之化境——“视万物为一体”,因此才能进入得失不计、宠辱如一的境界。
这种“淡泊”“宁静”的心境,是衡定和充实的。因为这样的心灵,处于“中和”的状态,也就是对外物不偏不倚,独立而存在,获得一种心与天合的人生快乐。
读完王阳明的一生,你会发现,一个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只在于你内心的改变。正如我们今天常听到的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一切的变化,其实都从我们内心最细微的变化开始。
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如果多读一读王阳明,他们就会懂得:命运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自己才是“主人翁”,才能决定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魏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