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返回列表


《论语》,从我呱呱坠地到我风华正茂,它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论语》,从东汉赵岐的 “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到鲁迅的“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它见证了中华上下千年辉煌的历史。

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论语》,更多的是被文言文中朗朗上口的韵律所吸引,对于其中所讲所绘,也仅仅停留在对译文的死记硬背,不知其所云,亦不想知其所云。到了初中,一个年少轻狂的年龄,手捧《论语》而读,摇头晃脑而呼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孔夫子为榜样,叹老师不懂“因材施教”。进入高中,我对文言的兴趣日益浓厚,高中和大学,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完了《论语》《诗经》等多部文言著作,对于《论语》一书更是刨根问底,力求领会其全意。回想起来,那时虽通读全书却也只是蜻蜓点水,偶起涟漪,却难见水深几尺。如今将至而立之年,再次拿起《论语》,虽然经历丰富了许多,但我却变的“不求甚解”,只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无味的“快餐文化”中,找回那颗初心,寻回那分本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他告诫人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没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而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拿自己的人生标准和道德观,去衡量别人的生活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并强调自己是对的。其实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也会不同,自己的需求更是千人千种。“给予”但请不要“强施”,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不论是“己所不欲”亦或者“己所欲”, 都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多一点相互理解,减少不必要的隔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这个“再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时代,很多人都是在不停地刷着“抖音”“微博”,在“快餐文化”中品食着所谓“心灵鸡汤”,学习着“成功速成论”,新知识越学越多,记住的却寥寥无几,化为己用的更是屈指可数。“温故而知新”就是提醒我们,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对很多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只有“学而思,思而学”,通过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反复温习,从而产生属于自己新的理解,并将新的理解实践到生活工作中去,这才是最好、最朴实的“捷径”,而此时,你也成为了自己最好的老师。“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论语·里仁》中有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是讲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这句话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少说多做”,这不论是我的父母,还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他们一直在给我重复这四个字,而我不才,至今也没能真真正正的学会做一个管住嘴巴的人。年少的我总会仗着几分轻狂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让我常常会抱怨生活之不如意,命运之不公平。“言必行,行必果,”这个当年学校教学楼上的六个金灿灿的大字,我学了二十余年,却仍没有成为一个谨言慎行、先行而后言之的人。踏实做事,先行后言,这仍将是未来我需要去学习的,学着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学着做一个三思后行的人,学着做一个智慧的人。

上下五千年文化,书中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却也是我永远无法真正领会的,但我将继续细读论语,努力去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在书中去寻找一个新的自我,从孔夫子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漫漫人生路上,《论语》注定要伴随我一生,从追逐,到共舞,从轻狂,到敬仰,从望尽天涯路,到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谢经典与我同行,感恩圣贤与我为友!


(肖毅恒)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