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遗忘的民族史——《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

返回列表


少时的自己特别喜欢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因为那是中国领先全球最辉煌的时代,曾有一段时间立志当一个历史学家,但后来由于文理分科的原因,没得机会再进行历史相关的专业学习,但是闲暇时间习惯性的在图书馆阅读各类历史相关的书籍。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另一半中国史》,虽然跟目前从事的金融行业无关,但是仍习惯性的拿起了这本书。随着书本内容的展开,之前未知的、未被普通史书详解的一些历史事件深深的吸引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仔细阅读这五十余万字的历史书后,有感而发写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一、寻找被遗忘在角落的另一半历史

民族,是人类进化和进步的标志。自从有了民族,民族之间就开始有竞争,进而有了争夺,最后演化成战争。但战争也好,争夺也好,竞争也罢,无非是为了生存发展。以往历史学家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关注的始终是“中原”或曰“中土”王朝,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多扮演着不光彩的配角,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匆匆地一笔带过。但是以正统王朝为中心叙述的史学代表,那么它们也只写出“一半的中国史”,而由少数民族唱主角的历史著作则算得上是“另一半的中国史”,惟有二者等量齐观,中国的历史方才是完整的。一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谱写的,汉族有若蓝色星空,少数民族是点缀于其上之星辰,抑或如同瓷器作坊中的搅胎,早已经纽结萦绕在一起,分不出你我。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从秦汉起便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现今在我国境内居住着56个民族。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着许多曾经称雄一时而后融合到其他民族或者迁徙到中国境外的少数民族。汉族人口之所以占到绝大多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同时,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不少人融合到其他民族里去,为少数民族注入新的血液,各民族可谓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属于自己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点和长处,他们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宝贵贡献。我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是边疆土地的最早开发者,并且首先实现该地区的统一,从而为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区域性政权或统一王朝,它们都曾创建出各具特色的经济、政治制度,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少数民族又同汉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展开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这本五十多万字的作品中,作者艰难的追寻游牧部落的神秘踪迹,“通过追踪求源,使模糊的民族渊源变得明晰;通过归纳整理,使残缺的民族记忆变得系统;通过剖析思辨,使单调乏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在作者的倾心付出下,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开始变得条分缕析,匈奴、柔然、突厥、回鹘……这些曾经深深影响中原文化又湮没于历史的部族得以呈现出鲜活真实的面容。看着舒展开来的长长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脉络图,可以找到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黑水靺鞨—生女真—鄂温克族”和“吐蕃—与羌人融合—藏族”这类的民族变迁史。很多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展现出来的少数民族的人与物与事,似乎瞬间在这找到了真相与依托,在眼前呈现出不同族群在岁月中长途奔徙、生生不息的动人画面。

有多少次部落迁徙,是因为干旱、虫灾或是瘟疫而被迫离开故园不停追逐丰美的水草;有多少次族群分离,是因为侵略、征讨或内讧而挥刀相向不再见;有多少城池消失,是因为战争、宗教或黄沙而徒留断壁残垣;有多少美人只身远嫁,是因为远山的情深呼唤和旖旎美景,而不是强与弱言和的牺牲品。

正如作者开篇所言:“要解开谜底,还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心理特征着眼。作者以其精湛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感知,客观、科学、耐心地进行着民族历史的考证。作为读者,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品读历史,解释历史。这些常常偶然闪现在所记录的中原王朝历史之中扑朔迷离的少数民族,经过抽丝剥茧的层层梳理,终于面目清晰,策马扬鞭如在眼前。知晓了几千年的民族相互分离、占领、臣服与融合的历史,我们便能理解民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更能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二、戏说的少数民族游记

过往的对历史的描述都是过分严谨及刻板难懂的,作者标新立异的通过戏说的方式,将这些少数民族的故事介绍给读者。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在神话传说中追述本民族的起源,汉族的盘古女娲是如此,其他少数民族亦复如是,《另一半中国史》将这些浪漫传说一一收录其中。譬如契丹的“白马青牛”起源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骑着白马的英俊少年沿着土河向东行走,走到一座名叫木叶的山上时,他遇到一位坐在青牛上的美丽少女。少男少女一见钟情,就在青山绿水间结为夫妻,并繁衍出了契丹民族。时至今日,专家在云南一个有着十多万人口的自称是“本人”的民族中,仍发现了完整的青牛白马图,并以此作为“本人”就是契丹后裔的有力证据之一。作者解释到,“千万不要去考证各个民族远古传说的真实性,那绝对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使。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希望有一个浪漫而神奇的开始。”及至有迹可考的年代,作者又是围绕每个民族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来讲述民族历史,并毫不掩饰地褒贬这些风流一时的历史人物,使其善恶分明、愚智立辨。对于民族的英雄人物,作者毫不吝啬溢美之辞,如匈奴有莫顿单于,柔然有社伦,突厥有木杆可汗,契丹是阿保机,女真是完颜阿骨打,蒙古是铁木真,党项是李元昊;而对于民族的败家主奴,则是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在短时间内又相继因慕容家族的不善经营而覆灭,令人扼腕。

 同时现代化口语的叙述也是本书的出彩之处。将一个时代的人与事置入另一时代,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体察其中的荒谬离奇之处,并为之莞尔,这也是目下有关历史穿越的小说和影视高烧不退的奥秘之一。本书作者自然也不忘拿历史来娱乐一下读者,如作者在评价被偈人侯景废黜的梁简文帝萧纲遭遇之时,觉得萧纲“像一个剧务,送来一个人头道具、说了一句台词就下台了。”南燕帝王慕容超对音乐如痴如狂,其组建的宫廷乐队誉满天下,以至于被后秦强行索要走,为招募新的乐队却不慎得罪东晋,而遭致灭国之灾,亡国之君处斩之时,问的仍是“为什么听不到音乐伴奏”。松赞干布派大臣往大唐求亲,婚使在长安过五关斩六将才迎娶文成公主成功,其过程演绎出像是脑筋急转弯测验的“唐太宗六难求婚使禄东赞”故事。还有在不经意间尚发现历史上的一处巧合:先后被冤杀的岳飞、于玠、于谦、袁崇焕,这四位忠臣姓氏元音字母都是“y”。此外,作者在回首民族兴亡之余,又时常插科打诨,为历史加点佐料:战国初年齐国的孟姜女与秦始皇相距百年,两者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何来哭倒长城;夜郎王一句“汉孰与我大”疑问,却被人千古耻笑,实是比窦娥还冤;而“我见犹怜”竟是出自一个善妒的正房宽慰小妾之语。诸如此类的故事,让读者不时会心一笑,不觉自己其实是在读一本历史书,跟插科打诨的某朝那些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人写前史,难免会化繁为简,发些事后诸葛亮式的议论,设想历史另一种可能的结局。《另一半中国史》一路读来,给人的感觉是仇恨、贪婪、爱欲和愚昧等七情六欲在推动着各民族的兴衰。作者半认真半戏谑地总结出了几条历史规律。其一是“好人不适合当皇帝。”一旦成为至高无上的天子,他就将陷入永不休止的斗争漩涡中,与天斗、与地斗、与外敌斗、与臣民斗,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与家人斗,没有耳聪目明的天赋和心狠手辣的手段,迟早沦为丧家之犬。其二是“每一个失败的君王背后,不是站着一个太监,就是站着一个女人。”君王倘因沉湎酒色或不谙政事而失地亡国,则后人十之八九会寻出一个佞臣或女宠来顶罪,匈奴的战神阿提拉与勃艮第少女伊尔迪科共度一夜良宵后暴毙,后唐皇后刘玉娘逼得李存勖众叛亲离、尸首不全。只是“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其三是“造成人类迁徙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因,是人类不甘寂寞、喜新厌旧的天性。”古往今来,未见有民族善始善终地长居一处的,职是之故,所有人都可算是“哈萨克”族了。


三、既是中国史,又是半边的欧亚史

《另一半中国史》重在抛砖引玉,作为一本普及并不为人熟知的少数民族历史的轻松读物绰绰有余。它几无遗漏地记下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重要的少数民族人物与重大事件,诸多与少数民族有关成语典故、习俗器物也还原至历史中解说。作者甚至信马由缰,所叙述的历史不局限于这些民族在中国国境之内的活动,而是沿着他们的足迹,将视野扩大至整个欧亚大陆,勾连起东西方延绵不绝的交流史。某种程度而言,它不仅是半部中国史,也是半部欧亚史、半部世界史。

当汉武帝在打击匈奴的战役中取得绝对性胜利的时候,也是欧洲君主噩梦的降临。因为就连亚历山大大帝都从来没有意识到,因他而来的希腊化艺术不仅造就了犍陀罗,其余韵更深入中国内地,敦煌洞窟里武士的虎皮兜帽恰恰化自于希腊赫拉墨斯的形象。如果不是作者的生动描绘,我们可能从来未曾想过公元七世纪曾有过一次两大帝国——唐帝国与大食帝国的交战,它虽然不如后来成吉思汗的征服震惊世界,但讲述起来也能引人无限遐想。在成吉思汗之前从中国逃出来的几伙“失败者”,却被欧洲人称为黄祸几次横扫了欧亚大路,直接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布局,间接创造了新的历史。无论是上帝之鞭、成吉思汗还是奥斯曼突厥,他们都创造了世界史,改变了欧洲格局,提前促成了欧洲的几个时代的结束。


四、阅读感悟

以王朝兴衰为主线、以民族迁徙为辅线,是中国历史得以接着讲下去的关键。故而,历史戏说又何妨,重要的是不能漏说。纵览历史,无不是民族大融合、大包容带来长久和平和大繁荣,无不是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带来长久安定和大发展。

作者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描写中国历史,真正高度重视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以此建构大的历史观、新的历史观,谱写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的完整史诗,追寻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挖掘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根基。  

作者运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各个民族在不断发展和迁徙中如何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统一中华民族的过程,生动的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家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印证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和”则兴,“斗”则亡。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我们党正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各族兄弟是一家这一民族大义,才始终提出和坚持了民族团结的政策,为中华民族实现平等和谐发展找到了最佳路径。


刘大伟


鲁商集团         Copyright © 鲁ICP备05017874                                  技术支持-鲁网